劉存周披露國藥野心:3年銷售540億
中國虎網 2007/11/24 0:00:00 來源:
未知
劉存周披露國藥野心:3年銷售540億
哈藥集團董事長,東盛集團CEO,國藥工業公司董事……以不同的身份歷經醫藥界,沉浮數十載,62歲的劉存周似乎始終不服老。
11月6日,中國醫藥大廈10層。劉存周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深入解讀國藥集團未來戰略的重新定位。這也是履新近3個月以來,他第一次接受媒體訪問。
劉存周穩穩地坐著,"這次,我是來代表出資人利益的。"
江湖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江湖,面對眼下國內醫藥產業的競爭格局,劉存周如何為國藥定位?錯失了重組華源這樣的跳躍式發展機會,國藥是否會為自己的謹慎保守付出代價?
淡馬錫模式
曾經做過大企業一把手,熟悉董事會結構的操作,熟悉上市公司的操作以及具備一定的行業影響力。這就是當時國資委為新國藥董事長設定的四個條件,劉存周毫無意外地進入視野。
8月16日,國務院國資委在國藥集團召開高級管理人員大會,原董事長鄭鴻因為年齡原因卸任,外部董事劉存周接替擔任集團董事長。
劉存周比鄭鴻年紀還稍大1歲多,又不是傳統的央企管理人員,卻被委派出任大型央企國藥的董事長。對于國資委的這個決定,劉存周坦承,"外面人聽起來是有些奇怪的。"
但并非無跡可尋。在這之前,劉存周已經擔任國藥集團外部董事近2年,此次以一名外部董事的身份擔任集團董事長,正暗合了國資委深化央企董事會試點的深意。
2004年6月,國資委下發了<關于中央企業建立和完善國有獨資公司董事會試點工作的通知>,標志著中央企業董事會試點工作正式啟動,國藥集團正是首批董事會試點的7家企業之一。
按照國資委的想法,在央企建立董事會制度,是國資改革全面深化的重要一步。其具體操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新加坡淡馬錫模式。
可以說,國藥目前的董事會結構,基本就是新加坡淡馬錫的翻版。外部董事人數超過內部董事人數,外部董事出任公司董事長,決策過程嚴格按照程序,透明管理。
劉存周笑言,"我就是這樣一個角色,代表出資人國資委,管理好國有資產,進行風險防控,最終實現效益的提升。"
事實上,董事會制度的核心,就是由董事會負責公司戰略性監控、重大決策和管理經理層,通過董事會推進包括整體股份制改制在內的各項改革,實現公司的決策權與執行權分離。改進國有資產監管方式,出資人的部分職權授予規范的董事會行使,逐步實現由直接管理經理層向管理董事會、發揮外派監事會的作用轉變。
"過去我在哈藥,決策過程不一樣,基本上什么事都可以自己做主。"劉存周坦承,新的董事會制度對于決策的過程,更加透明和科學。由于董事會人員都具備豐富的商業經驗,任何一項投資行為都要經過董事會討論,專門委員會討論和內部審計,對于風險的防控和監督十分到位。
同樣作為被國資委"欽定"的央企整體上市試點企業,國藥集團整體上市之路也令人期待。此前,國藥控股公司已經開始了籌備赴港上市的一系列舉動。
不過,劉存周對記者表示,整體上市的路徑和方案還沒有最終確定,之前國藥控股的籌備都是前期的工作,不是最終方案。
3年540億
從東盛淡出后,劉存周仿佛消失在公眾的視野中。正是這幾年,整個國內醫藥界的大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醫藥界的格局全面改寫,曾經的幾個醫藥巨頭隕落,華潤這樣的醫藥企業則抓住機會,資產迅速膨脹。
劉存周說,"我們不評論華潤。我們扎扎實實地發展自己,做強做大自己是目標。國藥并非排斥并購,但一定要考核自己對并購項目的消化能力,寧可走的慢一點,穩一點,不能走錯方向。"
在其溫和的話語下,國藥并非沒有野心。
"要站穩國家隊,2010年要完成540個億的銷售額。"劉存周不經意間拋出一個數字。去年,國藥集團的銷售收入是303億,今年預計能達到350億。
這也意味著,未來3年,國藥集團每年要保持16%以上的增長速度。
3年前,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曾告訴190余家中央企業的掌門人,如果三年不能進入行業前三名,國資委就要給這些企業另尋出路。在今年1月舉行的央企負責人會議上,李榮融再次強調,央企整合將作為2007年的重點推進工作之一,并把今年10月作為給央企劃定的三年大限截止期。屆時,沒有做到行業前三名的央企將會被國資委從大名單中抹去。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幾乎所有央企都面臨一個重新選擇和定位的問題。國藥也重新考量自己的業務板塊設計,工業領域的重要性也得以凸顯。
今年開始,國藥集團進一步把發展醫藥工業提上了日程。按照國藥"十一五"發展目標,集團董事會做出了重點發展工業的決議,考慮堅持"兩手抓"。一是加強現有工業企業管理,做大做強現有的工業企業;二是著手有戰略價值的醫藥工業企業的兼并重組工作,實現集團醫藥工業的外延式增長。
"工業這塊,要從現在的銷售8億,到2010年實現40個億。"劉存周給出了自己的指標,3年5倍。
他認為,發展工業的決議,不僅是為了實現集團貿科工一體化的戰略選擇,也參考了跨國公司的發展模式。
"歐美的大醫藥集團,無論是工業強勢的,還是商業強勢的,還是研發強勢的,做到后面都要全面發展,三位一體,不能短板。這是必然方向。"對于這一點,劉存周看的很遠。國藥集團也不再滿足于僅僅是個商業強勢者的地位,它要做一個業務全面的跨國企業集團,打造高新技術產業、科研和生產制造三大平臺。
一個更長遠的目標是:2015年做到1000個億的銷售額。
"這個我(手上)可能做不了了,但我能給后面的人鋪好路。"他笑稱。
重啟資源配置
就國藥未來的并購策略,劉存周的回答是,國藥現在需要先整合內部資源,在盤活存量的基礎上,去尋求增量。"要低成本擴張。"
他以多年的實戰經驗,給國內醫藥企業的投資指了幾條"禁區"。他認為,醫藥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投資,有三條"死律",是堅決不能碰的紅線。
第一條,短貸短投,長貸長投。短貸長投,死路一條;第二條,所有資金回報率低于15%的項目不投;第三,沒有控制權的項目堅決不投。
每一條背后都是血淋淋的教訓。無論是華源、三九,還是他不愿意多談的東盛,這些曾經的醫藥巨子,無不是因為違背了上面的戒律而改變了命運的軌跡。
風險防范,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是劉存周時刻記在心中的。
根據他的構想,首先按照六大板塊,重新進行集團內部資源的配置。這六大板塊分別是以國藥控股為基礎的醫藥商業板塊,以國藥工業公司為基礎的醫藥工業板塊,以中國藥材集團公司為基礎的中藥產業和生產經營板塊,以國藥醫療器械公司為基礎的醫療器械生產和經營板塊,以中國醫藥對外貿易公司為基礎的醫藥進出口貿易板塊,和以國藥勵展公司為主的會展經濟板塊。
他強調說,雖然工業板塊未來要加強,但商貿的基礎地位不能動搖,國藥集團的固有優勢不能放棄。未來,國藥集團還將在西南建立2到4個物流中心,和現有的4個物流中心對接,最終打造國內最完整的醫藥物流網絡,基本覆蓋了最密集人群的城市。這項投資,就在數億以上。
而國藥醫療器械等幾個二級公司,目前也在按照國資委的要求,積極推進股份制改革,引入戰略投資者。
劉存周告訴本報記者,目前有意向的幾家企業中,最有可能和國藥醫療器械達成合作的是一家民營企業。這家企業主業是食品,但對醫療器械領域頗有興趣,看中了國藥器械的央企背景,愿意注資持有49%的股權。"如果一切順利,明年上半年就有最終結果。"
劉存周也注意到,經歷了2006年醫藥行業低谷陣痛的企業們,在困境中調整策略,以黑馬的姿態崛起。
他敏感的嗅到了其中的機會,為重塑工業板塊的國藥工業,選擇了最有希望突破的幾個領域:基因工程、新型疫苗、抗感染藥、原料藥中間體等。特別是新型疫苗,也就是核酸疫苗板塊,劉存周大為看好,"傳統藥物研發越來越難,生物制藥這塊的機會越來越大。現在很多跨國企業都在這塊加大投資力度,我們不能再落后了。"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