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步伐仍顯沉重民眾產生
中國虎網 2008/3/15 0:00:00 來源:
未知
"病有所醫"是13億中國民眾的殷切期盼,也是責任政府不懈努力的目標。然而,受制于體制、經費等深層次的問題,醫改的步伐仍顯沉重。日前,衛生部部長陳竺在參加全國政協農工黨分組討論時,坦言目前醫療系統內部在推動醫改的積極性上存在不足,并表示"現在還不是衛生部高調的時候,要做‘老黃牛’,還要準備挨社會十年至二十年的批評。"
“還要準備挨社會十年至二十年的批評。”此言一出,民眾疑竇頓生。是陳竺的話不夠豪邁嗎?不是。換成一般人,誰有"準備挨二十年批評"的氣魄!是陳竺的話不夠誠懇嗎?非矣。否則,他也不會坦言醫療系統內部對醫改積極性不足。
民眾失望,不僅是對醫改"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產生了高度"審美疲勞",而且對醫改方案"猶抱琵琶半遮面"心存隔膜。
既然能把醫改推到風頭浪尖,衛生部在"準備挨二十年批評之前",是否能夠深入了解民意,聽聽民眾究竟是想批評你、還是有其他的想法和意愿?
由于醫療體制改革涉及每個公民的切身利益,因而民眾希望了解更多詳情并期待能夠廣泛參與。在今年初召開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衛生部部長陳竺指出,圍繞醫療體制改革的重大問題,有關改革指導意見和配套文件已基本形成。但這一"重大利好",時至今日卻不見公布,民眾仍舊無法了解更多細節,更不要說廣泛參與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了。
與醫改中民意表達的孱弱相比,《勞動合同法》從出臺到年休假制度改革措施的確定,整個過程中對民意的尊重堪稱典范。同樣是與每位公民自身利益息息相關,《勞動合同法》的決策者廣泛咨詢全體公民的意見,集聚民智;而作為利益相關人的廣大民眾,在這一過程中也體現了前所未有的參與熱情,獻計獻策。
事實證明,由于民意在決策過程中得到了極大的體現,因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國家政策和法律,最終獲取了相當高的社會認同度。同時,決策者在與民眾的互動、磨合中,也得以作出符合大多數人利益的科學決策。可以說,在民主、開放的過程中,決策者和民眾實現了難得可貴的共贏。實踐充分證明,廣泛征集吸納民意的決策,才是最符合民意期待、最科學民主的決策。
值得高興的是,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國務院將就改革方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看來,民眾期待醫改更快更透明,已經得到了高層決策者的認可。接下來,就看執行者能否把總理的承諾和民眾的期待又好又快地落到實處了。
以上是轉載的文章
“如果您想購買或代理藥品最好先上相關網站查一下,我向大家推廣一個網站,中國虎網醫藥網http://www.www.goldure.com...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