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
2日,諾華率先在華公布了2009年的業績,據統計,2009年,諾華集團凈銷售額增長了11%
(以美元計增幅為7%),達443億美元,創下公司歷史記錄。營業收入增長11%,達100億美元;凈收入增長4%,達85億美元。IMS近期對跨國企業2009年的業績進行了統計,諾華成為外資企業中業績增長最為快速的企業,在專利藥領域,諾華制藥取得了11.6%的增幅,成為跨國企業中增長最快的企業。盡管在專利藥領域,輝瑞
、羅氏等企業仍在銷售額上超過諾華,但市場份額都有所下降。
對于新上任的諾華中國區總裁易珉來說,諾華在2009年出色的業績可以說是一個良好的起點,但也同樣意味著壓力。對于諾華來說,2010年能否保持高速增長及其新藥能否順利推出關系密切,尤其是在研發日益艱難的背景下,潛在的重磅炸彈“銳思力”是其成敗的關鍵。
據業內人士介紹,經過又一輪并購重組,在2010年,跨國企業除了在藥品研發上會加大力度外,在疫苗
、非專利藥
、保健品
、OTC方面的競爭也將日益激烈。易珉告訴記者,在2010年,諾華中國將采取多元化的發展戰略,“以有機增長為主,以戰略合作與并購為輔”。輝瑞中國區總經理吳曉濱甚至表示,希望在中國收購兩家仿制藥企業。IMS產品組合戰略首席顧問宓子厚博士經過對非專利藥市場進行研究后發現,“是否具備品牌優勢,是非專利藥能否獲得認同的主要因素?!?/DIV>
保增長,專利藥決勝
2009年,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保增長”不僅僅是國家戰略,也是企業踐行的準則。IMS經過對59個國家的市場和12家跨國企業的調查,繪制出一份2009年外資企業在專利藥方面的成績單。其中諾華
、禮來、阿斯利康、羅氏4家成功做到了業績和市場份額雙增長
,其中諾華增速最快
,達到11.6%
,羅氏次之
,也達到11.4%
,禮來增速為9%,阿斯利康為8.9%。
百時美施貴寶是唯一一家業績增長6.3%,但市場份額保持不變的企業。雅培、賽諾菲安萬特、輝瑞在業績上取得小幅增長,市場份額出現萎縮。雅培業績增長為4.4%,市場份額萎縮了0.1%;賽諾菲安萬特業績增長為2.8%,市場份額萎縮了0.2%;輝瑞增長0.7%,市場份額萎縮了0.3%。
默沙東、惠氏、葛蘭素史克、強生則未能實現保增長,這幾家公司的業績和市場份額都出現了下滑。強生的業績滑坡最大,下降了7.4%,其市場份額也下降了0.5%。從銷售額上看,輝瑞仍為全球專利藥霸主,銷售額高達372億美元,其他進入“300億俱樂部”的企業有賽諾菲安萬特、葛蘭素史克、阿斯利康。
據記者了解,2009年業績能否保持高速增長與2007年以來企業是否有足夠的新產品推出有很大關系。經過2006~2008年的專利過期高峰之后,很多企業都逐步推出第一批產品。
以諾華制藥為例,諾華制藥的快速增長與其新產品的順利推出關系密切,據諾華制藥大中國區主席潘杰寧介紹,在2009年第四季度,自2007年上市的產品占藥品總銷售額的18%,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2009年,在新藥品審批方面,諾華制藥繼續在行業內保持領先地位,獲得了30多只重要新產品批準。據業內專家介紹,2009~2011年又將是一個專利藥過期的高峰,能否保證順利推出新藥,是跨國企業利潤持續增長的關鍵。
拿什么追求你,中國
在全球成績單展現的同時,跨國企業在中國的表現如何,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記者對2008年和2009年的兩份跨國藥企在華表現進行了對比,經過2009年的云譎波詭,外企在華的表現也千差萬別,在前10位企業中,拜耳的下降幅度最大,在2008年,拜耳的增長率為30.9%,銷售額位列外企榜首;2009年,拜耳跌至銷售額第3位,增長率為21.9%。
2009年,在中國市場上增長最快的企業還是諾華,其2008年的增長率只有19.8%,2009年達到32.6%,增幅達到12.8%。此外,增長幅度最大的就是羅氏,2008年,其增長率只有7.2%,是外企中的“副班長”。2009年,羅氏取得了29.8%的增長,增幅達到22.6%。除了這3家企業外,葛蘭素史克、阿斯利康、輝瑞、禮來、賽諾菲安萬特均取得小幅增長,諾和諾德和默沙東則呈現小幅下跌。
過去幾年大幅增加在華投資無疑是諾華業務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據記者了解,2004年至2009年,諾華在中國實現了76%的高投資復合增長率,目前總投資額已達40億元人民幣,甚至超過了輝瑞的5億美元。而諾華更將目光放在了5年之后。潘杰寧披露,“中國將在5年內成為諾華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
品牌仿制藥保駕
據統計,大部分業績好的企業都是依靠專利藥的收入,但當新專利藥研發越來越困難的時候,OTC、非專利藥、保健品等產品就成為外企爭奪中國市場的“有力武器”。輝瑞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并購惠氏,宓子厚指出,是否具備品牌優勢,是非專利藥、OTC、保健品能否獲得認同的主要因素。
現任諾華OTC中國區總裁,曾經成功運作藥妝“薇姿”的明星經理人江華指出,保健品在
藥店渠道推廣,通過廣告宣傳品牌十分重要;而OTC產品除了藥店銷售,要積極參加地方
招標,進入廣大基層市場。因為中國的
OTC市場還很不規范,這樣的市場和國外成熟的OTC市場的差距比較大,由于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OTC市場,即使
藥品降價也不能輕易放棄招標;OTC產品還要爭取進入更加廣大的基層市場。
盡管金融危機使很多外企新成立的非專利藥事業部出現虧損,但隨著藥品專利的過期,中國市場上對品牌仿制藥的需求大幅增加。據IMS統計結果顯示,2009年就有價值240億美元的專利藥到期,2012年這個數字將有300億元。這意味著未來3年,有近千億美元的專利藥市場將在專利保護期滿后縮水至少一半,而這恰恰是非專利藥
企業新的市場空間。在醫改的背景下,廉價且質量好的非專利藥成為外企追求的利潤增長點,宓子厚認為,藥品質量的差別并不能使價格產生差別,無論外資還是本土企業,非專利藥是否有品牌優勢是產品能否受歡迎的關鍵。
(記者 賈巖)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