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4/1 0:00:00 來源:
未知
跨國企業紛紛大幅縮減在亞洲的研發資源,但除日本以外的其他亞洲國家仍在開展大量的新藥上市審批(NDA)工作,人們就大型新藥臨床試驗申請(IND)將于何時退出亞洲市場持有不同的觀點。
雖然近年來人們都將目光投向印度和中國,并將其視為未來新藥創新源地,但這2個國家都沒能在美國通過任何一項NDA。作為亞洲最新的研發中心,新加坡也是一樣。韓國是除日本以外的唯一一個有過成功申請NDA經驗的亞洲國家。
2003年4月,韓國LG生命科學有限公司生產的抗生素Factive(吉米沙星)成為首個在美國FDA獲批的韓國產品。
10~15年前,跨國制藥公司紛紛開始將其研發資源和臨床資源轉而投向亞洲,起初是希望借此節約大量的成本。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中國和印度的成本逐漸上升,要達到與其西方設備和臨床操作相同的標準,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因此跨國制藥公司發現,如果僅僅出于節約成本方面的考慮,在亞洲投資的意義并不大。如今,各大企業都開始關注亞洲地區潛藏的巨大商機。
3月18日,美國銀行美林公司亞洲醫療事務部負責人CarlFirth在亞洲生物制藥業大會上表示:“目前的問題不是現在這些市場是什么樣的,而是一旦如今處于Ⅰ期和Ⅱ期研發階段的部分產品達到銷量高峰時這些市場會出現在什么地方。”
生物制藥企業仍向亞洲投放了數十億美元的研發經費,專家小組成員稱,再過幾年就能看到這些研發經費最終是否能夠形成有形資產。
武田臨床研究公司副總裁JamesGarner說:“我認為,未來10年亞洲地區將面臨的重大考驗是我們是否真的能夠開發出新藥。如果將來我們看到某家美國公司在仿制一種印度藥品時,我們將會感到很興奮,但距離這個目標還很遠(更多新聞來源E路有你)。”
毫無疑問,亞洲正在開展大量的研究,但其產出成果對于制藥業的總體有效性仍值得擔憂。羅氏公司亞洲藥品合作部執行總監FrankGrams稱,中國在全球專利總量中占有很大比例,韓國的人均專利擁有量居世界之首。
Grams說:“在亞洲,創新的潛力很大,但看看中國的專利,大部分都只是在中國國內注冊,真正參與全球同步開發的并不多。所以說,差距仍然非常大。”
中國和印度政府投入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以吸引西方企業落戶亞洲。中國幾乎每個月都會有一個省宣布建立新的研發園區,新加坡也在大力宣傳其Biopolis研發中心。不過,一些業內人士仍然擔心這些研發中心產出成果的質量。
日本一家大型制藥企業負責研究合作的執行官說:“新加坡和中國的基礎設施非常棒。Biopolis研發中心非常不錯。中國的每一個省都建有大型科技園區。但大多都是徒有其表。西方企業高估了亞洲的人力資源。”
這位執行官補充道:“這些企業是在盲目跟風。下一步他們就會關閉在中國的研發中心,轉而入住韓國,并逐步關閉在巴西、土耳其和埃及的研發中心。” (來源:醫藥經濟報)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