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7/13 0:00:00 來源:
未知
“藥價虛高”仍是備受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為此,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布《藥品價格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隨后,廣東健客網打著“藥價比傳統藥店低百分之三十”的大旗正式上線。人們不禁要問——藥價還能擠出多少水分?
6月24日,廣東健客網打著“藥價比傳統藥店低30%”的大旗正式上線。
此情此景,不禁讓人回憶起當年的湖南老百姓大藥房。當年,“老百姓”就是喊著“比國家核定價格平均低45%”的口號開平價藥店先河,吹響了國內藥品零售行業“新秩序”的號角。今天,暫且不論健客網能否成為網上藥店中的“老百姓”,值得品味的是,經過了多番“洗禮”的虛高藥價,如今還能擠出多少水分?
藥價管得住?
近1個月來,國內醫藥行業相關協會陸續收到了國家發改委發布的《藥品價格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意見稿劍指藥價虛高,擬對藥品生產、銷售、流通各環節的利潤率全部實行嚴格限制。
“按照意見稿,國內醫藥企業恐怕又要迎來新一輪的‘降價潮’,但關鍵是看該意見稿是否會真正執行。”一位業內人士說。據了解,2000~2008年9年間,政策主導下的藥品降價已經進行了25次,此次很可能成為第26次降價。
不過,湖北一家零售藥店的負責人表示,這次意見稿執行起來并不容易。就藥品的零售環節來說,通過限定藥店零售價格和利潤率來降低藥價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如一種藥品,藥廠給某藥店的供貨價是2元,國家的最高零售價是5元,那么,藥店賣3元、4元、5元都是沒問題的。如果該藥店原來賣5元,現在按照意見稿只能順加40%,即只能賣2.8元。這種情況下,藥廠為避免降價,就會把供貨價直接抬成3.5元,然后再把新舊兩個供貨價的差價1.5元作為返利還給藥店,如此就可以保證藥廠和藥店實際的利潤空間不受擠壓,藥品價格也可保持不變。
盡管看起來價格和利潤都沒有變化,但進貨價的提升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從2元漲到3.5元,出于競爭,進貨價為2元的時候,一些藥店可以只賣2.5元,但現在進貨價漲到了3.5元,藥店基本不可能低于進價賣貨,所有藥店都只能高于3.5元銷售。“其實,醫院售藥的道理也與此相似。”他說。如此的結果就是,整個產業鏈共同完成了藥價的提升。
意見稿中的相關表述認為,可以通過限制藥廠的費用率和銷售利潤率,來防止藥廠提高出貨價。但這需要制藥企業主動公開全部原料采購、使用等信息,如何保證這些信息的真實可靠性,是至關重要的問題。“而對于藥品生產企業費用率和銷售利潤率的核查核算,很難做到。”該零售藥店負責人說。 此外,值得關注的另一個問題是,憑借著原研藥和單獨定價的優勢,價格較高的進口藥在歷次“降價潮”中所受影響不大,而國內藥企生產的藥品卻屢遭降價。尤其是價格和利潤率已經很低的廉價藥受到很大影響——利潤繼續降低,藥廠不愿意生產,藥店不愿意銷售,結果必然是價廉物美的廉價藥更加短缺。
以江蘇無錫為例,日前某媒體通過市場調查發現,如今在無錫市中心的藥店,很難買到銀黃片。據了解,24片包裝的銀黃片,在國家出臺指導價之前售價為18元,而現在限價后僅賣3.2元;其他如治療真菌感染的氟康唑,以前不少藥店的銷售價格都為40多元,而如今限價后只賣9.1元;復方牛脂肝提取物片,之前藥店普遍售價在100元左右,但如今售價還不到80元。此外,由于基層醫療機構零差率銷售基本藥物,藥店銷售基本藥物喪失了價格優勢,如愛活膽通,無錫大型藥店的進價一般在63元以上,但在社區醫院,這種藥售價為62元。價格優勢不再,導致消費者從藥店流向基層醫療機構。簡言之,利潤空間的降低,以及價格優勢的不復存在,成為廉價藥從藥店撤柜的直接原因。
明降暗升、廉價藥撤柜……這些往往成為藥價強制“擠水分”后的“不良反應”。一位業內人士認為:“說到底,意見稿的匆匆出臺,是以天價蘆筍片事件為背景的。因此看起來,它更像是一個事后的交代。” 是管還是放?
政策主導下的20多次藥品降價,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非市場化調節手段的不足。
不久前,突然之間爆出了很多關于藥品價格的負面新聞:出廠價僅為15.5元的蘆筍片,醫院的售價高達213元;一種名為“恩丹西酮”的癌癥治療藥,據介紹成本不足4元,但在醫院的零售價卻達每支80~90元;一支原本僅售19元的普通“止喘靈氣霧劑”,更換一下包裝便漲到280元,消費者提出質疑后,價格又很快回落到58.5元……為什么經過了多番降價,藥價虛高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從中不難發現,藥價虛高多見于醫院,幾乎沒藥店什么事兒。日前,當被問及“藥店會不會也像醫院一樣喜歡進高價藥”的問題時,湖南老百姓大藥房董事長謝子龍表示:不能說藥店絕對沒有高價藥,但這種現象應該說非常少。為什么?因為藥店經營是完全符合市場規律的,市場規律是什么?適者生存。如果我賣高價藥,那么我的顧客今后就會慢慢不到我的藥店來,而到另外的藥店——我的競爭對手那里去了,那么我這個企業就沒辦法生存了。所以我一定要提供價廉物美的藥品給我的顧客,價格低永遠是我們企業主打的一張牌。
“‘競爭’是藥價趨向合理的關鍵。”一位業內人士說,“壟斷才是暴利產生的溫床。”我國目前藥品的定價機制是: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的藥品由國家發改委定價;未進入國家醫保目錄,但進入各省醫保補充目錄的藥品,由所在省制定指導價格;其余藥品,按照市場狀況由企業自主定價。
其中,就國家醫保目錄藥品的定價來說,就存在這樣的問題:國家醫保目錄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制定,價格則由國家發改委制定,部門之間的銜接問題導致醫保目錄和目錄中藥品的價格不能同時出臺。往往是醫保目錄先公布新品種,發改委在各省進行價格調研,然后才能制定出政府定價。而物價部門往往難以真正了解企業的真實成本,核實眾多藥品的價格信息更是困難。而且,成本調查等工作需要相當一段時間。按相關規定,在政府未定價前,經營者可以暫時按市場實際價格銷售。于是一些企業就趁這個機會,抬高零售價格。同時,在提供定價材料時,虛構成本信息,借機定出高價。
據不完全統計,新版國家醫保目錄公布前后,已有30多個品種的藥品價格出現了上漲,
但在藥品零售領域,“老百姓”開創平價藥店之后,平價藥店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紛紛涌現,愈演愈烈的價格戰卻直接帶動了零售藥店藥品價格的下跌。
相比于醫院,藥店的藥價水分似乎少了很多。“相關部門需要更多地引入競爭機制,用這種市場手段降低藥品價格。”上述業內人士說。
網絡成本低?
健客網聲稱“藥價比傳統藥店低30%”的理由是:網店的租金、水電、人力等成本更低。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傳統連鎖藥店的毛利率在20%~30%左右,而所有藥品都低于傳統藥店30%,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強大的資金后盾。 實際上,電子商務的成本還遠遠達不到人們所期盼的“低廉”,甚至還會高于傳統商務的成本。比如,盡管電子商務少了租金,但卻多了技術成本、推廣成本、配送成本等。以配送成本為例,物流配送需要有商品的存放網點,需要增加運輸、配送人員的開支等。有觀點認為,企業要增加的僅僅是配送成本,而節省的則是庫存成本和店面成本。但是要知道,店面成本雖然節省了,可存放網點的增加和配送所需的其他開支能在多大幅度上降低總成本,仍需要在實踐中探索,而且,庫存仍然是必需的。
不僅如此,由于中國電子商務行業還處在培育階段,各家都還在“分耕奪食”。目前B2C行業的潛規則是,80%成本用于推廣。VANCL(凡客誠品,服裝類B2C網站)的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其2009年僅僅用于互聯網廣告宣傳的投入就達2億多元。今年5月開始,VANCL還斥資數千萬元在北京公交站牌打廣告,搶奪傳統消費者。
“所以,我寧愿相信‘藥價比傳統藥店低30%’是健客網在賠本賺吆喝。”上述業內人士說。據健客網方面透露,其將在近3年的時間內投入3億元支撐該網站的運營發展。“這就是他們賺吆喝的資本。”該業內人士表示,“并不是意味著他們的藥品零售價格還有30%的水分”。
(責任編輯:陳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