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10/11 0:00:00 來源:
未知
南京10月9日電,江蘇泰州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又稱“中國醫藥城”),是當前國內唯一的國家級醫藥高新區,近年來通過其獨特的“研學產”發展模式和完善的產業鏈,正集中優勢力量發展生物醫藥技術,積極打造發展中國乃至世界的生物醫藥產業戰略高地。
--創新“研學產”發展模式,強化人力資本理念泰州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6年啟動,去年3月獲批為國家級高新區,是目前唯一的國家級醫藥高新區。中國醫藥城積極創新“研學產”發展模式,從引進高端人才團隊入手,努力構建涵蓋醫藥研發、生產、經營及康健醫療等方面的國際化、專業化、特色化的人才隊伍。
聘請一批頂級科學顧問。為對接世界發達國家生物醫藥產業,瞄準世界醫藥產業前沿成果,中國醫藥城先后聘請埃爾溫•內爾等3名生物醫藥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卡斯基等5名美國科學院院士、桑國衛等22名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日本制藥團體聯合會會長等5名世界著名制藥集團CEO擔任發展顧問,幫助中國醫藥城在目標定位、產業構建、功能配置、階段重點等方面把好方向、準確決策。
引進一批高端領軍人才。針對生物醫藥產業領域分工細、科技層次高等特點,中國醫藥城引進的100多名領軍人才和精英團隊中,既有院士董事長,也有教授CEO,更有一批海外學術背景深厚、科研成果世界領先、公司管理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如劉鋼、胡祥、余國良3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耿永健等27人(團隊)入選江蘇省“雙創計劃”。大批領軍人才不僅帶來了最前沿的國際生物技術和成果,也帶動了創新創業團隊的積聚。
泰州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主任何榕表示,金融危機背景下,國外很多風險投資的生物醫藥項目尚未進入收獲期,因而無暇顧及新的投資項目,中國醫藥城抓住海外人才回流的機遇,引進一批以留學歸國人員和帶著創新“種子”到園區孵化的博士研究生為主的創業團隊。團隊的背后,又積聚了一批經營管理、資本運作等方面的專業人才。目前,園區已初步形成了多層次人才積聚、各類人力資本優化配置的“金字塔式”的人才梯隊。
--打造公共服務平臺,構建完善產業鏈
引得來人才,還要留得住人才和成果。何榕表示,泰州作為三線城市,在區位、交通、人才、資金等方面都不具備優勢,因而把構建創新創業平臺作為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抓手,形成比較優勢。
搭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按照“國際化目標、政府化主導、企業化建設、市場化運營、專業化管理”的思路,加快建立完善新藥創制綜合平臺體系。目前,醫藥大小分子篩選、數據統計、臨床實驗、小試研究、中試放大等平臺已投入使用,疫苗工程中心、病毒中心、代謝中心、評價中心等即將完成。同時,園區先后建成了目前世界規模最大的基因庫、蛋白庫和組織樣本庫以及目前亞洲最大的干細胞庫,為研發產業化提供了資源保障。
搭建融資平臺。園區成立了創投公司,設立了引導基金,先后吸引了國外8支私募基金和投資基金落戶,近期園區還將與美國TPG集團共同成立總額100億元的生物醫藥產業基金。同時,園區還成立了金融服務中心,幫助進區企業開展直接或間接融資服務,為企業上市作好準備。
搭建社會化服務平臺。園區重點打造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咨詢、藥品報批等服務支撐體系,服務創新創業全過程,讓創新創業人才把更多精力專注于科研開發和項目建設。泰康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總裁裘霽宛說,公司在杭州時,因為生物醫藥的貢獻不到財政的千分之一而無法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杭州3年才申報1個項目,到泰州已經成功申報2個項目,還有4個項目在排隊,手中還有6個一類新藥,也準備在泰州落地申報。”裘霽宛表示,這完全得益于泰州有專門的新藥申報中心,幫助企業溝通上下。“一旦新藥申報走彎路,很可能滯后半年到一年才能繼續申報,而在泰州,新藥申報就比較順,也有助于企業獲得發展先機,這正是中國醫藥城吸引我的地方。”
目前,區內已集聚美國哈姆納研究院、得克薩斯醫學中心、復旦大學健康研究院等國內外知名大學和醫藥研發機構50多家,葛蘭素史克、中農發動物生物產業園、美時醫療等280多個項目注冊落戶,200多項醫藥創新成果落地申報,啟動開發面積達8平方公里。
--打造成中國生物醫藥的戰略高地泰州市委書記張雷表示,大力發展中國醫藥城,不僅能打造具有世界競爭力的生物醫藥產業,還會倒逼泰州城市的功能發展,由此提升一個新興城市的發展,形成自己的特色。“而泰州的終極目標,則是打造成中國生物醫藥的戰略高地。”
中國醫藥城的建設得到相關部委和江蘇省的高度重視,今年年初,科技部、衛生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醫藥管理局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機制正式啟動。目前,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積極為中國醫藥城發展提供業務指導,并派專人掛職協調工作,《江蘇省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09-2012年)》中,明確提出將中國醫藥城作為未來全省醫藥產業核心載體加以培植,江蘇省科技廳等部門則在政策、資源、項目、服務等方面給予全方位的支持,中國醫藥城的發展正進入“快車道”。
據介紹,中國醫藥城總體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由科研開發區、生產制造區、會展交易區、康健醫療區、綜合配套區五大功能區組成。目前,科研開發區已粗具規模,21幢獨立式研發樓、科技大廈、新藥創建基地、動物實驗中心、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等建成并投入使用;生產制造區總計48萬平方米的中試廠房已經建成,137個創新創業項目先后入駐;總建筑面積5.7萬平方米的會展交易區一期項目9月正式投入運營,將承辦發改委、科技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及江蘇省政府聯合主辦的中國(泰州)國際醫藥博覽會等系列重大會展活動;綜合配套區功能日趨完善,數據中心、海關國檢業務樓等配套工程年底將交付使用。
何榕表示,盡管全球金融危機尚未完全過去,但未來十年將是生物醫藥產業的“黃金十年”,預計2020年前后將進入快速發展期并逐步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產業,中國生物醫藥產業也將顯示出極大的潛力,因而發展中國醫藥城“只爭朝夕”,還需要相關政策的傾斜支持。
中國醫藥城當前最急需的是藥品申報的“特別通道”。何榕認為,中國醫藥城申報的新藥,好比奔馳、寶馬等好車,但目前只能和其他低等級的車輛全部擁擠在省級公路上,無法快速通過而“坐失良機”。其他諸如土地的使用、重大科技專項的支持等,何榕認為,如果把中國醫藥城當成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特區,這些問題都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