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10/13 0:00:00 來源:
未知
近日,蒿草漲價的消息頻頻傳出,經過3年“擴種-賤賣”的低谷,盛產于我國的蒿草又重新回到每公斤8元的高價位,并引起國內外
企業爭先搶購。此情此景與2005年何其相似,“蒿賤傷農”的教訓尚未走遠,眼下這輪蒿草價格高漲又會帶來什么,已然牽動業界神經。
“蒿賤傷農”難再現
“這輪蒿草漲價,說白了就是供不應求導致的。”廣州
中醫藥大學青蒿素研究中心宋建平博士如是解釋。事實上,蒿草收購價從去年底就已經開始上漲,今年5、6月份有所緩和,之后又繼續上揚,且來勢洶洶。9月已是臨近蒿草收購的尾聲,但蒿草價格仍在上漲,平均收購價格更是攀升至8元/公斤的高位。
談及此,廣東彼迪正天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汀感觸頗深。林汀分析說,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由于青蒿市場回暖、農民種植面積減少造成的供求不平衡所致。經歷2005年“蒿賤傷農”的教訓后,我國蒿草的種植面積急劇減少,僅重慶市蒿草種植面積就從2006年的80萬畝,減少到現在的不足5萬畝。“本來青蒿種植就在減少,再加上今年極端天氣頻繁,進一步收緊青蒿產量,而青蒿市場需求逐步回暖,從而導致供需不平衡。”林汀說。
記者了解到,最近幾年,蒿價處于震蕩期,從2005年飆升至13元/公斤的高位后,2008年垂直跌至0.6元/公斤,今年,又升到8元/公斤的高價,國內蒿農經過了“冰火兩重天”的考驗后,新一輪的蒿草價格上漲過后,是否會出現新一輪價格循環,以致“蒿賤傷農”?業內人表示并不擔憂。
林汀認為,這次漲價不會造成2005年的悲劇,當年無限放大蒿草市場潛力的情況已不復存在。如今的蒿農都變得謹慎,有訂單才種;國內企業同樣行事謹慎,來多少訂單就種多少。再者,國內糧食等農作物紛紛漲價,農民種植蒿草并非獲利最豐,蒿草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經過這幾年的市場波動和優勝劣汰,很多廠家在競爭中退出,這種蒿草漲價的行情也不足以支撐他們重拾信心。”林汀指出,目前蒿草市場整體穩定,廠家按照自己的訂單和生產計劃去種,再現“蒿賤傷農”的機會不大。
即便如此,有業內人士指出,政府有關部門仍應未雨綢繆,積極做好引導工作,出臺相關管理政策,盡可能規避蒿草漲價可能帶來的擾亂市場秩序等潛在風險。
蒿草作為抗瘧藥物的上游,蒿價波動與下游制劑產業息息相關。記者獲悉,目前蒿草市場訂單相對集中在印度幾家企業和國內的華立、南藥手里,很多企業在漲價之前就已經下了訂單,上游原料供應縮緊對下游制劑企業影響并不明顯。
價值鏈前移
或許此次蒿草漲價不會重演“蒿賤傷農”的故事,但終究難掩長久以來的產業困局。作為蒿草的原產地以及青蒿素單方、復方
藥品的原研國,中國卻一直處在青蒿產業鏈的低端,“墻內開花墻外香”或許就是當前國內青蒿產業的寫照。如何延伸蒿草衍生物的附加值,讓中國的制劑在國際利益分配上掌握主動成為了業內熱議的焦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蒿草搶購再次將印度抗瘧藥企推到了我們的面前。然而,這還只是一種表象,更深層次來說,低價搶購蒿草只是印度青蒿類仿制藥企的一種戰術,而其在國際抗瘧藥市場上的步步緊逼更讓人擔憂。
上述專家表示,不論從符合歐盟、FDA的
標準來看,還是從國際市場的開拓和銷售來看,印度青蒿制劑類產品的水平比國內企業相對都要高,而且其國內政策寬松,批文速度快。有數據顯示,印度企業通過在國際市場上不斷壓低青蒿素原料的價格,用價格換市場,搶占了不少市場份額。2009年,我國青蒿素產品出口大幅下降,同比下降24.2%。在前有諾華擋道,后有印度緊逼的處境下,國內青蒿素產業創新突圍刻不容緩。
“國內企業目前最大的困惑是注冊審批周期太長,等到批文審批下來,市場已經變了。這等于抬高了國內企業青蒿制劑的出口門檻,比如我們生產的制劑衍生物,質量和價格都有優勢,但等到文號審批下來,市場又變了。基本上只能無奈放棄,企業也因此不敢做長期投資。”林汀說。
林汀進一步分析指出,國家政策扶持的導向應多頭并進,多培養幾個制劑供應商,如果只有極少數中國企業去開拓國際市場,和印度企業競爭,在數量上就已經吃虧了。
而要將中國的青蒿素產業重心向下游制劑轉移,并拓展國際市場,注冊也是不可回避的一大挑戰。昆明某青蒿素制劑生產企業人士表示,當前國內青蒿素制劑企業出口主要靠自己在國外注冊和銷售,大多針對私立市場。然而,公立市場是當前國際青蒿素產品的主流市場。眼下,科技創新,加強對國際游戲規則的了解,增強國際溝通能力,增強在相關政策制定上的話語權,都是國內青蒿素制劑企業的“必修課”。
“一方面,要鼓勵有實力的企業積極通過WHO預認證,搶占公立市場;另一方面,規模較小的企業則可以瞄準私立市場,通過精耕細作取勝。當然,這還需要政府為企業順利通過國際認證鋪路搭橋,提供更有效的咨詢和幫助。”該人士與宋建平都如此認為。
記者了解到,目前重慶市政府已向商務部遞交申請,力爭將重慶市的青蒿產業納入重點出口行業進行管理,并起草了《規范和促進重慶青蒿產業發展的意見》報該市政府審定后頒布執行。顯然,提高青蒿素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已經同樣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關注,盡管前路還很長,但畢竟已經上路。 (記者 馬飛 見習記者 唐學良)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