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縣作為“浙八味”的主產地之一,2010年中藥材種植面積為81720畝,較去年增加 0.93%,但總產量減少約20%。磐安縣農業局中藥材技術指導站副站長周小龍說:“低溫凍害是主要原因,今年3月10日的低溫,直接導致產量銳減,如浙貝母,種植面積增加8.6%,但減產約30%。”
游資炒作,很多老板囤了上百噸藥材
除了天災影響產量,
醫院的中醫師和經銷商都提到游資炒作。
太和堂采購經理俞文躍說:“市面上中藥材減產,物以稀為貴,有些藥農開始惜售,收購商開始囤貨,供應量少了價格就起來了。”
俞文躍說,太子參從年初50-60元/公斤上漲至300元/公斤,商家的炒作影響很大。
何偉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亳州等市場里到處都是私人老板,投入幾百萬元的炒作很普遍,許多資金都上三四億元,個人囤貨也很常見,很多囤了上百噸中藥。”
何偉分析游資炒作中藥的原因,因為炒藥的風險相對較小,藥材是生病必吃的,沒有選擇,不像農產品(20.56,-0.64,-3.02%),白菜貴了可以選包菜。
>>影響
有病人改買西藥,醫生酌情調整藥方
何偉擔心炒中藥材帶來隱患,“中藥材的質量肯定會下降。”他表示,藥材一天一個價,大家都在哄搶,就不會貨比三家,賣家也就不管質量了。藥材的邊角料不剔除就拿出來賣,甚至還沖進粉末里。
最近冷熱變化大,很多人都感冒了,去醫院看病的人比較多,很多病人看到中藥材這么貴都嚇了一跳。
因為中藥價格上漲,有些對價格敏感的市民選擇買西藥,或者開了方子去相對便宜的藥房買藥材。
金華市中醫院中藥房的吳主任說:“從7月份開始,買中藥材的病人就開始減少,近幾個月越來越明顯,病人流失大概在10%左右。”
在九德堂坐堂的洪醫生從事中醫近三十年,最近他也常遇上這樣的事:病人拿著藥方出去后又折回,問他“是不是搞錯價格了,怎么比上周貴出十幾元?”
在開藥方時,洪醫生考慮到病人的經濟情況,也有所調整。“只能減少藥劑,從每帖15-20克減到10克;或者用其他有同等功效但價格更便宜的藥材代替。”洪醫生說,有時病人也會自己要求減少帖數。
冬令進補,中藥材的價格還要漲
雖然中藥材的價格已經漲了很多,但是經銷商們認為,中藥材的價格還要漲。
很多經銷商和中醫都認為,隨著秋冬時節的到來,煲湯進補的市民將增多,隨著需求增加,藥材的價格還會上漲。
俞文躍表示,供需矛盾導致中藥材價格還可能再漲。“藥材因為天氣原因減產了,而現在市民生活條件好了,進補、調理等需求變多, 這樣就產生供需矛盾了。”
何偉也認為,接下來價格還要漲。比如磐安是白術的主產地,今年連遭大雨,白術11月收獲后,價格肯定高。(見習記者 黃娜 特約記者 高逸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