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10/20 0:00:00 來源:
未知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10月18日報道,美國耶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極有可能在抑郁癥發病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基因,以其作為基因標靶或將為未來抗抑郁癥藥物的研發提供一條新思路。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10月17日出版的《自然•醫學》雜志上。
負責該研究的耶魯大學精神病學和藥理學教授羅納德•杜馬說,即便這不是引發抑郁癥的主要原因,也應該是在大腦中發出異常信號間接導致抑郁癥的一個重要因素。
據了解,在美國約有16%的人患有抑郁癥,該癥不僅嚴重困擾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統計顯示,美國醫療部門中每年與抑郁癥相關的開支就高達1000億美元。長期以來,為找尋醫治抑郁癥的良方,科研人員和醫療工作者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收效甚微。
抑郁癥的癥狀在不同個體中有著極大差異。不少患者會出現情緒低落、興趣減低、悲觀、思維遲緩、缺乏主動性、自責以及失眠等癥狀,但目前大多數病理學家認為,多重
心理過程都可歸結為以抑郁為主的情緒紊亂。對抑郁癥的治療,目前最常使用的是一種作用于神經遞質復合胺的抗抑郁藥物,但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對該藥物的反應也存在不小差異,有多達40%的抑郁癥患者對現有抗抑郁藥物極不敏感,持續服藥數周到數月才能見效。
杜馬團隊在新研究中將21位被診斷患有抑郁癥患者的基因與18位
健康人的基因進行了比對,結果發現,抑郁癥患者大腦中一種被稱為MKP-1的基因顯著超標,研究人員由此推測與該基因相關的分子信號通路或許與抑郁癥和其他類似精神紊亂
疾病相關。隨后,研究人員通過小鼠實驗進行了驗證:當MKP-1基因被抑制時,小鼠在壓力面前即可恢復活力,而當MKP-1基因被激活時,小鼠則會表現出與抑郁癥癥狀類似的反應。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