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12/7 0:00:00 來源:
未知
繼央企轟轟烈烈的南征北戰之后,地方國企也按捺不住了。
11月23日,廣藥集團正式對外界公布了其“十二五”規劃。廣藥集團董事長楊榮明透露,未來五年,廣藥集團將加快資本運作,推進內部整合與一體化運作,并在“十二五”末期實現工商銷售收入突破600億元的財務目標。
今年以來,在醫藥行業結構調整與產業轉型的大背景下,央企已率先完成重組,并加快了全國擴張的步伐。與此同時,以地方國企為第二梯隊的并購重組也拉開了帷幕。
加快資本運作
很顯然,在國藥、華潤、上藥你追我趕往大型生物醫藥企業轉型的壓力面前,廣藥集團也加快了轉型的步伐。隨著“十二五”規劃的發布,廣藥集團的未來定位也浮出水面——戰略性新興產業龍頭企業。
楊榮明表示,到“十二五”期末,廣藥集團要完成三大任務,一是早日實現一體化運作,大幅提升競爭實力;二是“退二進三”,建立廣州生物醫藥工業城;三是在2015年實現年工商銷售收入超600億元,年利稅50億元的目標。
而到今年底,廣藥集團已發展成為工業總產值超過100億元,工商銷售收入近270億元,同比增長18.5%,利潤總額將達到10億元,同比增長56.5%的大型醫藥集團。
《醫藥經濟報》記者獲悉,為完成上述三大目標,廣藥集團將打破下屬30多家企業在股份結構等諸多體制上的障礙和制約,內部整合資源、品牌、產品和銷售網絡,實施旗下兩家上市公司一體化運作。
實際上,廣藥集團在產業鏈上已形成了中成藥、化學藥、商業物流和生物制藥四大板塊。而且,其在中藥資源的布局上已搶先一步,在國內外建立了20個中藥材GAP種植基地,成為業內目前擁有藥材基地最多的醫藥企業。
而在未來的規劃中,大健康產業被整合與設計為第五大板塊,將以品牌價值高達1080億元的王老吉藥業為平臺發展大健康產業。眼下,向大健康產業進軍亦已成為中藥產業的一股風潮,主力軍隊伍包括云南白藥、北京同仁堂、天士力、康恩貝等。
格外引人注意的是,相比較早幾年在合資上的頻繁,近三年在資本運作上比較平靜的廣藥集團宣布了最新兩宗收購——廣州市醫藥公司成功控股陜西康健醫藥公司及長沙恒生醫藥公司。廣藥總經理李楚源透露,這兩家公司都是當地排名前三的醫藥商業企業,通過收購,既擴大了集團商業流通板塊的規模,也能為擴大產品銷售網絡服務。
“未來幾年廣藥將加快資本運營,在商業流通領域的并購將是全國性的。”李楚源強調說,“十二五”期間,廣藥集團全面啟動產品經營、資本運營和虛擬創營工作。另外,新一輪的兼并收購也在緊鑼密鼓籌劃當中。
而除了并購,廣藥集團還將積極運用內部重組、分拆上市、融資等資本運作方式,加快在全國的銷售布局,以此帶動大健康產品的銷售。
地方動作隱現
實際上,對于廣藥集團的內部重組整合,廣州市國資委亦早有支持想法,從廣藥的“十二五”規劃來看,新組建的以李楚源為中心的高管團隊的內部整合思路正契合了政府意愿。
而在兼并重組成為醫藥行業結構調整主旋律的環境下,夾雜基本藥物制度實施等新醫改因素,有專家預測,除央企外,以地方國資委為主導的第二梯隊醫藥系整合風潮正在形成,如廣藥集團、南京醫藥、華北制藥與石藥集團等,地方國資委將推動這些企業迅速做大做強。
新近傳出重組消息的是南京醫藥集團,重組方的身份仍撲朔迷離。而在河北省,業內相信,在冀中能源重組華北制藥之后,極有可能再度出手重組石藥集團,推動華北制藥與石藥集團的合并重組。
“不出三年,必見分曉。”河北省某醫藥國企高層如是對記者說。據了解,河北省的醫藥生產企業有150多家,以冀中能源作為主體進行醫藥產業整合已是大勢所趨。
值得關注的是,根據三部委11月上旬發布的《關于加快醫藥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抑制重復建設,限制過剩產能也是一大導向。華北制藥與石藥集團在產業鏈與品種上有諸多雷同之處,一旦被合并重組,其產業鏈與生產線的整合也是必然,有利于優化河北省醫藥產品結構,形成優勢企業。
另外,太極集團、華立集團等具有地方國資背景的醫藥企業,都存在重組需求。
無獨有偶,今年上半年,一直是醫藥大省的山西省也走上整合之路,山西振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并購了山西晨東藥業有限公司。
而在去年,上海國資委推動了上藥集團與上實集團的合并重組,并于去年底完成了重組合并。同樣于去年完成的是金耀集團重組天津醫藥股份,其背后的推動者仍然是當地國資委。
可以預見的是,央企、地方國企的強勢兼并重組將引發醫藥產業競爭格局的巨大變化。
SFDA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專家指出,國企的強大盡管其中存有隱憂之處,如國企兼并重組帶有強烈的行政色彩,與國外醫藥并購著眼于補充產業鏈或補充產品的理性并購相比差異較大。但值得肯定的是,當前醫藥行業的火爆并購景象中,不乏跨國醫藥公司對國內研發型企業或具有豐富銷售網絡的優質企業的并購案,如能形成以央企、地方國企為主體的產業集中模式,亦有利于中國醫藥產業的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