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十一五”,煙臺創新呼聲愈發響亮,以科技進步和創新作
為重要支撐,取得了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邁進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等一系列輝煌成就。
“煙臺攻略”瞄準創新
對創新的追求,煙臺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9月26日,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從高新區傳來:經國務院批復同意,煙臺高新區與其他12個省級高新區一同晉升為國家級高新區。為了讓煙臺有一個創新的引擎和高地,2008年12月,在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中,市委、市政府打破延續15年的高新區、萊山區“合一體制”,決定單獨設立高新區。2009年3月16日,煙臺高新區舉行“二次創業”啟動儀式。
“市委、市政府思路很清晰,就是要將高新區打造成全市高新技術產業隆起帶、產學研結合示范區和高端服務業聚集區,從而有效地匯集起各類創新資源,成為全市科技創新的強大引擎。”談起成立高新區的初衷,煙臺高新區工委書記劉洪波如是說。
在發展目標上,高新區明確提出,要成為煙臺發展藍色經濟的科技引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地和載體,成為全市轉方式調結構的新亮點。如今的高新區,生物制藥、航空航天等符合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求的項目紛紛落地,初步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站在新起點上的高新區,承借晉升國家級高新區的東風,瞄準創新的引擎和高地,加速,再加速。
高新區只是煙臺探求創新路徑的一個縮影。梳理煙臺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史,不難看出,每一輪調整和轉型,都深深刻下創新的印記。
今年1月,煙臺正式邁入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行列。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煙臺產業發展正加速向以新能源、生物醫藥、海洋高技術等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轉型。10年后,創新將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煙臺創新能力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一舉跨入國家創新型城市先進行列。
“當前,煙臺正處于轉型升級、科學發展的關鍵時期。只有拿起創新這一銳利武器,打破傳統思維方式和發展模式束縛,加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由外延粗放型向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內涵集約型轉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前進道路上遇到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使煙臺發展步入新的更高層次。”魯東大學藍色經濟研究所所長劉良忠說。
“十一五”以來,煙臺創新風頭更勁、捷報頻傳。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國家級科研院所1家,省部級4家,國家企業重點實驗室1家,國家級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別達到3家和49家,院士工作站10處,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平臺5家。6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40%以上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制定并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先后取得各類科技成果761項,11項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169項獲省科學技術獎,連續四年榮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
產業裂變提升創新能力
在推動科技創新的實踐中,市委、市政府高屋建瓴,大膽探索。以企業為主體,趟出創新新路徑;以園區為載體,匯聚創新資源。目前,已形成七成以上研發機構設在企業,八成以上科研經費來自企業,九成以上科技成果來自產學研結合的“七、八、九”科技創新格局。
在煙臺東方海洋股份有限公司的膠原蛋白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將成堆的魚皮清洗浸泡后,運送到生產線攪拌、粉碎,再提取出其中的膠原蛋白。這些以前的下腳料,經過該公司研發的生物酶定向剪切技術深加工后,變身富硒膠原蛋白的高科技新產品———“陸海一號”,附加值增加了10多倍。該公司標準化管理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我們與中科院海岸帶研究所合作推出的科研成果‘陸海一號’,實現了產學研的充分結合,產品銷售好的話,每年能為公司增加收入2000萬元。”
科技創新讓下腳料變廢為寶,這是從“煙臺制造”到“煙臺創造”的真實寫照。“十一五”期間,煙臺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形成了以登海種業、麥得津生物為代表的原始創新模式,以叢林集團、冰輪集團為代表的集成創新模式和以萬華集團、氨綸集團為代表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模式。煙臺產學研合作由原來一對一的項目合作,發展到現在的全面戰略性合作。
政府一顆熱心,企業一股熱情,產業一片熱潮。在高級技術產業化的探索中,通用光伏給出了一個可以借鑒的版本。位于福山區英特爾大道22號的通用光伏能源(煙臺)有限公司,國內第三條、省內第一條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板生產線就坐落在此。
“通用光伏年產25兆瓦的一期工程已建成投產,全部建成后產能將達到133兆瓦,相當于一座30萬人口的城市一年用電量。” 通用光伏執行副總經理唐維泰向我們描述著公司前景。
光伏發電系統,太陽能電池板的造價占到了總成本的30—40%,因此,在唐維泰看來,降低發電成本,必須要掌握核心技術。與此同時,光伏產業要走上良性發展軌道,必須要拉長產業鏈,全力做好終端工程。
來自市科技局的一份資料顯示:全市已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新材料、先進機械制造、生物與制藥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格局。2009年,電子信息領域實現產值1861.42億元,占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49.36%,是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柱;新材料領域實現產值998.82億元,占總產值的26.49%,發展優勢已初步形成;先進機械制造業也有較大的規模,實現產值636.90億元,占總產值的16.89%;生物與制藥領域實現產值142.15億元,占總產值的3.77%。
煙臺基因激活創新磁場
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的第一要素。近年來,煙臺新增各類人才33萬人,人才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達到50%。
在開發區榮昌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發實驗室,免疫抑制劑類基因工程一類新藥———“泰愛”的研發進展順利。該項目自從被開發區引進后,由房健民博士領銜的44人研發團隊,已成功開發出被列為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十一五”計劃候選藥物專項免疫抑制劑類基因工程一類新藥———“泰愛”。
“創新基因”的激活,人才是根本,說到底是高端人才的引進。不僅僅是榮昌。在開發區,通過引進一批生物醫藥領域的領軍人物,帶動了生物醫藥產業的大發展。除了與羅永章博士合作的“恩度”項目,與房健民博士合作的“泰愛”項目,東誠生化、正海生物等企業通過引進海外高端人才誕生的多項產品填補了國家空白,甚至代表國家制訂藥典標準,發展前景廣闊。
8月6日,山東國際生物科技園奠基儀式暨科研院所入園協議簽字儀式舉行。據介紹,山東國際生物科技園聚焦于研發,專注于三個研發方向:生物醫藥、海洋生物和生物農業。為了吸引更多海內外精英,園區制訂了一整套吸引人才的優惠政策,如住房配套、項目啟動資金、種子基金、研發用房補貼等等。
為激活“創新基因”,構筑創新“磁場”,煙臺千方百計“引”、加大力度“育”、激發活力“用”,使全市人才總量達到134.9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占到了70%,人才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達到50%。去年,煙臺出臺《關于實施高端人才引進‘雙百計劃’》意見,圍繞實施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建設等“三大戰略”,突出重點產業發展、關鍵領域突破和科技創新需要,通過實施引進高端人才“雙百計劃”,面向海內外引進100名高端創新人才、100名高端創業人才,其中海外優秀人才30名以上。
煙臺還致力于優化科技創新環境,今年,煙臺啟動實施科技創新“六個十”工程。扶持以科技項目為載體的十大科技龍頭企業、十個成長性創新企業、十個重點科技創新項目、十大科技園區和十大科技應用技術、十名科技領軍人才。2010—2015年,市財政將每年拿出1000萬元,設立“自主創新與轉方式、調結構科技引導專項資金”,專門用于支持科技自主創新和“六個十”工程建設。對于爭取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一次性給予所在單位200萬元的配套補助;對于爭取的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實驗室,一次性給予所在單位150萬元的配套補助。2006年以來,全社會科技投入達200億元,年均增長24.3%;市級科技投入總額達到1.96億元。
“創新能量的激發,通常需要兩到三年時間,這是創新產生效益,效益集成規模的一般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產業裂變效應開始顯現。”市科技局局長許前東說。
據介紹,2009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377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1.96%,比2006年提高了11.17個百分點,提前完成“十一五”任務目標。
高新產業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近幾年煙臺崛起的經濟增長點,多數是高新技術企業或具有相當科技含量的企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既能拉動經濟快速增長,又能從根本上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化、從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轉變,促進經濟社會真正走上又好又快、科學發展的軌道。
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當前煙臺經濟轉型升級正處于一個“爬坡”的過程中。我們的經濟總量盡管跨入了“第一方陣”,但向更高目標攀登急需培育大的支撐點和增長源。煙臺的萬元GDP能耗盡管明顯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但與國內先進城市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們的工業發展勢頭強勁,但傳統產業比重較大,核心競爭力不夠強,相當一部分企業和產品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要解決這些問題,出路在轉方式、調結構,關鍵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在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大潮中,要按照重點突破與整體聯動相結合、支撐發展與引領未來相結合、自主創新與開放帶動相結合、政府主導與企業主體相結合的發展原則,加強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引進創新,加速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繼續深化產學研合作創新、積極打造高新技術示范園區,為煙臺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調整提供堅實的產業和技術支撐。
———市科技局局長 許前東
一項專利孵化一家上市企業
在節能環保領域,提到等離子體點火技術,自然會想到煙臺龍源電力技術股份有限公司。10年來,等離子體點火技術應用到全國500余臺燃煤鍋爐,國內市場占有率達90%,累計節約燃油500余萬噸,節約資金近300億元。
在龍源電力國內最大的1:1燃燒實驗室內,投資達1000余萬元的冷態模化和燃燒器熱態試驗臺上,一個高大的圓柱罐體格外吸引眼球,實驗臺上不斷發出機器轟鳴聲。
2009年,國內新上火電發電機組點火裝置中,等離子體點火技術市場占有率近100%。在石油資源日趨緊缺的今天,等離子體點火及穩燃技術將節約大量燃油。有關專家指出,我國如果現有火電機組全部改造為等離子點火,等于為國家節約了一座中型油田的原油。2008年,美國能源部派出中介機構到龍源電力考察等離子體點火技術,該中介機構出具報告:如果全美電廠推廣等離子體點火技術,一年將為其節約40億美元成本。目前,等離子體點火技術已經在美國、韓國、澳大利亞、德國、法國等國家投入使用。
眼下,龍源電力已經成功登陸創業板,成功進行資本市場運作。從一項專利到一家上市企業,演繹的是知識產權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