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金銀花都漲到300多塊錢一斤,太夸張了!”近日,有顧客向廣州的藥店店員抱怨。而藥店人又何嘗不頭痛?冬令進補旺季到來,中藥材的價格年內卻一路看漲,年尾漲幅更高高在上。而中藥企業也備感成本壓力,一些企業甚至停產了某些成
藥品種。對于這場漲價狂潮,上游、終端目前正嚴陣以待。
中藥材漲幅大頻率快
此次漲價潮以太子參為代表。廣州市荔灣區二天堂一分店的龍先生表示,今年以來,有70%的中藥材都漲價了,如太子參去年的進貨價為每公斤30元,如今已猛漲到約330元
/公斤,漲幅高達10倍多。
事實上,這只是一個縮影,中藥材漲價潮已席卷全國。據《藥店經營周報》記者對陜西
、上海
、福建
、江西
、廣東
、江蘇等省市藥店的調查,今年10、11月
,不少藥店均有10多種藥材漲價
(詳見附表)。
有相關統計數據顯示
,在過去的1年中
,全國市場上537種中藥材中有84%漲價
,漲幅之大、頻率之快均為罕見。據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
2009年10月~
2010年10月
,市場上漲幅在51%~100%的中藥材占了
28%;漲幅在
21%~50%和漲幅在101%~180%的中藥材占
22%;漲幅在5%~20%的中藥材占17%。其中,位列上升價格榜首的是冬蟲夏草,其次是水蛭、松貝母、青貝、阿膠、西洋參、太子參、三七、牛黃等。
應季中成藥價格上揚
而跟中藥材相比,中成藥的價格整體上尚算平穩,但也有部分中成藥價格水漲船高。
上海雷允上北區四海藥店負責人表示,其門店有不少中成藥的價格升了,其中,洞天長春膏的漲幅最大,導致顧客只看不買,銷量有所下降;江西南昌開心人大藥房也表示,其門店的丹參片價格漲了50%,因庫存更新快,受原料漲價影響的中成藥較多,顧客意見較大,所幸銷售額基本持平。
而上海余天成堂藥號相關負責人則認為,此次漲價的主要集中體現在滋補類中藥材上,但總體上說,還未對市場產生明顯的影響,尤其是中成藥有一個滯后效應,要先消化庫存,影響可能在明后年較為明顯。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藥店從
醫藥流通
企業處拿到的部分中成藥的出廠價的確有所上升,但總體來說,上調的幅度并不高,多在2%~3%之間,幅度大一些的也不過5%~10%,且多是應季的中成藥,如雙黃連口服液、感冒清熱顆粒、金嗓子等。
部分成藥品種已停產
當終端及消費者紛紛對此輪漲價潮頗有微詞時,眼看成本的節節上漲,上游廠家也備感成本壓力。
神威藥業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其采購中藥材均價比2009年同期上漲,其中85%以上的中藥材品種價格大幅上漲,如眾多產品的主要原料——板藍根價格翻了一番,前胡的價格也上漲100%以上,金銀花、半夏、苦杏仁、川芎、黃芪、麥冬、蒼術、紅參、水牛角等主要藥材價格均有大幅度上漲。
重慶醫藥商會會長唐良平表示,物價上漲后,生產膏藥的企業首當其沖,其次才是生產中成藥和西藥的企業。目前,市面上有八成生產膏藥的企業,都在虧本賺“吆喝”。
然而,即使如此,藥企迫于種種壓力不敢隨意提價。除了國家藥品降價令頻發、降價已成主旋律外,江西青春康源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助理黃偉文一語道破其緣由:“在競爭激烈的中藥市場,一漲價就沒有競爭優勢了。一般而言,企業不會輕易用這一萬不得已的下下策,而會通過其他途徑消化中藥材漲價的壓力。”他表示,有些企業的部分品種已停產,這些產品一般不是廠家的主流品種,但其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出現倒掛,與其生產越多虧得越多,不如將精力放在主打品種上。
對此,不少
藥店人表示,漲價當前,終端主動與上游取得合作是重中之重。福建惠好四海連鎖主動與上游廠家分享中藥在終端的表現,并時刻跟蹤亳州中
藥材價格信息,爭取在市場價格上漲前提前備貨;上海余天成堂藥號相關負責人表示:“產銷聯動是最有效的方法,而從長遠來看,建立一個統一的中草藥行業標準,或構建一個全國性的中草藥交易所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記者 盤美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