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12/21 0:00:00 來源:
未知
2010年末的國內醫藥市場不平靜。11月1日,法國制藥商賽諾菲—安萬特以5.206億美元收購中國藥品生產商兼分銷商美華太陽石集團公司,完成了跨國醫藥巨頭對中國本土OTC(非處方藥)藥企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筆并購案。隨后,瑞士制藥公司奈科明也宣布斥資2.1億美元,收購了廣東天普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51.34%股份。11月3日,賽諾菲-安萬特再度宣布,與杭州民生藥業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公司杭州賽諾菲民生健康藥業有限公司已獲中國商務部批準。12月初,英國制藥巨頭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宣布,以約7000萬美元(約合4.66億元人民幣)現金收購南京美瑞制藥有限公司(下稱美瑞)100%的股權,該交易預計今年年底完成。美國雅培制藥公司也于近期透露,在完成62億美元對比利時蘇威的收購后,目前正在整合其在華業務。
國際醫藥巨頭對中國醫藥市場的熱情一路高漲,面對著中國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各跨國藥企都希望在此分一杯羹。同時,這也意味著我國制藥企業的價值正在顯現。
外資藥企擺開并購盛宴
比起以往的追加研發投入,跨國藥企在華的并購投資顯得更為主動與激進。法國醫藥巨頭賽諾菲-安萬特對美華太陽石集團公司的收購案規模,是兩年前德國拜耳收購東盛科技“白加黑”等OTC品種的三倍。據悉,這也是繼德國拜耳之后,足以觸發中國本土普藥企業敏感神經的并購案。此外,賽諾菲并購杭州民生藥業也獲中國商務部批準。
公開資料顯示,美華太陽石公司的前身為北京美華醫藥有限公司,早先主要從事進口藥銷售業務,2007年收購OTC藥品生產商中國太陽石公司后,便擁有了大量主要在二三線城市及農村基層市場銷售的品種,目前該公司已登陸納斯達克,并有幾十個品種的藥物進入了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和國家醫保目錄。美華太陽石公司2009年的銷售額約為1.47億美元,其中60%來自OTC產品,“好娃娃”為國內最大的小兒感冒咳嗽品牌。
在這一個月內,跨國藥企似乎是說好了一起大舉擺開并購盛宴。根據葛蘭素史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公關部提供的書面材料顯示,公司于12月7日正式公布這則跨國收購協議,并在倫敦證券交易所發布了公告。公告還稱:“葛蘭素史克的這一舉措旨在進一步擴大公司在中國的業務。這一交易的最終完成預計在2010年底,并將取決于監管機構的批準?!?
據悉,南京美瑞于1996年由瑞典法瑪西亞公司、美國遠東荷克有限公司、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合資建立。旗下產品線包括泌尿和過敏類產品組合,如用于治療良性前列腺肥大的普適泰片和治療膀胱過度活動綜合征的舍尼亭。公司網站透露,在過去五年里,醫藥市場增長了27%。
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三大藥品市場,藥品信息公司IMS健康預測,2015年中國將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藥品市場。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郭凡禮指出,葛蘭素史克遇到很多跨國醫藥企業遭遇的問題,那就是專利即將到期和原研藥被取消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葛蘭素史克更傾向于打開新興市場,如印度和中國。此次收購將彌補其專利藥到期后利潤下滑的影響。另外,葛蘭素史克看中南京美瑞制藥的銷售渠道和醫療資源。
禮來VC模式投資中國醫藥
跨國醫藥巨頭對中國醫藥企業的并購還將繼續。繼在上兩周中,先后有來自法國、瑞士、美國的制藥公司宣布收購在華藥企后,五百強企業美國禮來制藥公司(下稱禮來)也欲準備在中國市場展開收購。11月2日,美國制藥巨頭禮來公司在上海宣布其戰略投資糖尿病研發中心的計劃。這一新設的研發中心將基于中國及亞洲人基因的特異性展開降糖藥物的基礎研究,以期為禮來糖尿病藥物進入中國更基層的市場提供支撐。同日,瑞士諾華也宣布在未來5年中將在華投資10億美元用于上海研發中心的建設。
以禮來為例,自1993年進入中國市場后,禮來便在不斷拓展——除位于上海的禮來中國業務與研發總部以及分布于全國各地的30余家辦事處之外,在蘇州還設有生產基地。目前,禮來的業務領域主要集中在糖尿病、腫瘤和神經學。
禮來全球新興市場總裁戴柏豪表示,針對中國市場,不排除在戰略領域并購本土企業。據其透露,禮來已經成立了一個針對中國并購的團隊,且并購領域將限定在處方藥市場,暫時不會進入非處方藥市場。
作為全球十大制藥公司之一,禮來是目前為止,唯一在亞洲有風險投資的全球制藥公司。自2007年成立以來,禮來亞洲風險投資基金規模為1億美元,禮來亞洲風險投資基金已完成六項投資,目前在國內的投資總金額已超過2.5億元人民幣,幾乎占去一半。據戴柏豪透露,在該基金完成的投資中已包括5家中國公司,分別涉及生物醫藥、醫藥商業和物流行業。今年6月,浙江貝達藥業有限公司就獲得了禮來亞洲風險投資基金的第一輪股權融資,該公司是一家專注于腫瘤和炎癥疾病領域治療研究的生物科技公司。
戴柏豪還表示,未來5年,禮來在中國的銷售額將實現翻番,超過中國市場年均25%的平均增速。據悉,目前禮來的業務領域主要集中在糖尿病、腫瘤和神經學。值得關注的是,與之前僅僅是自己投巨資建研發中心不同,近來,跨國制藥企業在中國的投資方式開始轉變——從主要選擇自己建研發中心或實驗室獨立研發,到如今更多地選擇與中國研發機構或科學家合作。
外資加速進入新興市場
隨著中國醫藥市場的快速成長,中國醫藥消費逐年增加,中國正成為世界醫藥市場不可忽視的一塊“大蛋糕”。對于醫藥企業來說,擴容的醫藥市場充滿機遇。據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日前公布,今年1-8月中國內地醫藥產品銷售收入增加超過25.27%,實現利潤增長32.25%,預計全年產值將達1.29萬億元人民幣。
全球制藥業的大規模調整,也為中國企業帶來難得機遇。歐美大型研發藥廠受到專利到期和研發效率低下的困擾,而知名通用藥廠在經歷了快速發展后也陷入價格競爭和專利糾紛漩渦,因此制藥行業外包向亞洲轉移趨勢明顯。而中國擁有旺盛的國內市場需求,加上成本優勢和技術能力,成為最受歡迎的外包選擇地。有專家預言,中國醫藥市場將掀起劇烈的并購潮,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外資進入中國。
隨著國際跨國醫藥集團迎來專利藥到期的浪潮,如今越來越多的跨國醫藥集團把觸手伸向了日益崛起的新興國家,這些未被打開市場的國家和地區顯然將成為跨國醫藥集團今后重點的“對象”。
今年我國藥品市場的規模將達到7556億元,同比增長22%,2011年我國藥品市場的規模將達到9388億元,同比增長24%;今年全年我國醫藥工業總產值將達到12560億元,同比增長25%,2011年我國醫藥工業總產值將達到15450億元,同比增長23%。我國藥品市場明年有望占據全球藥品市場15%的市場份額,躋身全球第三大藥品市場。
而未來新興國家對全球醫藥市場的貢獻率顯然要高于像美國、歐盟這樣發展成熟的國家和地區。在全球藥品研發屢遭挫折的背景下,跨國醫藥集團把研發中心及生產基地不斷朝發展中國家轉移,這樣不但能節省成本,更重要的是看準了這些國家未來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作為全球醫藥市場中重要的一環,早日進入中國打開渠道無疑是正確的選擇。
越來越多的跨國醫藥集團進入中國對國內醫藥企業也帶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跨國醫藥集團帶來先進的技術、管理、服務,這有利于我國醫藥企業進行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競爭力;另一方面,跨國醫藥集團的進入也搶占了一部分國內醫藥市場。但是從長遠來看,跨國醫藥集團進入中國仍然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