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辦公廳、省府辦公廳日前印發《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群實施綱要》,要求各地、各部門認真落實。本報將其全文刊登。
為深入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和《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提升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創建水平,推動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創建從點到面、從個體到群體、從城市到區域的躍升,制訂本實施綱要。
一、明確創建目標
以文明城市創建為載體,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打造區域文明城市共建新平臺,提升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整體文明形象,在全國率先建成功能互補、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區域文明城市群,打造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全球城市區域。
按照“鞏固提高、輻射延伸”的原則,不斷提高現有“全國文明城市”和“廣東省文明城市”的工作水平,不斷完善長效工作機制。
按照“分類指導、分步推進”的原則,加快推進珠江三角洲各市創建文明城市的步伐,力爭到2017年,珠江三角洲各地級以上城市100%建成“全國文明城市”,2020年各縣級市(縣城)100%建成“廣東省文明城市(縣城)”,實現文明城市創建全面覆蓋。
按照“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原則,加強聯片創建、聯手共建,形成區域文明城市群。
二、突出創建重點
(一)共建珠江景觀帶。
利用珠江水系河道縱橫的自然優勢,點線面結合,共同建設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和諧統一的沿江景觀帶。
1.加強珠江沿岸景觀建設。建設一批沿江親水公園、親水岸線、親水廣場,凸顯沿岸城市靠江、親江、通江、透江的風格和特色,形成濱水景觀展示長廊。
2.建設珠江沿江風情休閑帶。綜合規劃建設沿江岸線,重點加強對沿岸舊房屋的整飾改造,建設融休閑、觀光、購物、娛樂、健身于一體的商貿旅游長廊。
3.實施珠江夜景光亮工程。按照節能、實用、美觀的原則設置珠江沿岸景觀照明。選擇一批主要沿江道路及主要景觀建筑物,實施燈光燈飾綜合升級改造,塑造絢麗多姿的珠江燈光夜景。
4.加強珠江沿岸景觀帶公共交通建設。結合綠道網建設及濱水地區改造,建設慢行交通、軌道交通和其他公共交通系統相結合的綠色交通體系,減少機動車對濱水地區的干擾,為市民提供優美舒適的公共活動空間。
5.加強對珠江兩岸建筑的規劃控制。嚴格控制珠江兩岸一線建筑離岸距離和高度,確保沿江建筑界面不對珠江開敞區造成視覺壓抑。
(二)共建濱海景觀長廊。
綜合規劃開發珠江三角洲海岸帶,構建彰顯人文特色和海洋魅力的陽光金海岸。
1.建設濱海風情景觀帶。以海濱資源為依托,以海洋文化為內涵,建設一批集生態旅游、文化遺產保護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態休閑灣區、濱海公園等,構建自然與人文并茂、環境優美宜人的濱海景觀帶。
2.構建綠色海岸線。以沿海紅樹林等防護林系統為基礎,建設融生態和景觀于一體的綠色海岸線,營建優美的海岸綠色景觀。加強濱海山水之間的綠道建設,達到“顯山、露水、透綠”。
3.加強濱海生態環境保護。加強濱海重大工業項目布局區域協調,控制污染,保護海岸帶生物多樣性。加強對河流、濕地、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生態系統的保護。
(三)共建珠江文化帶。
加快珠江沿線文化一體化建設,增強區域文化特色,提升區域文化的競爭力和輻射力。
1.實施珠江沿線特色文化聯建工程。推動珠江沿線聯片建設以粵劇、粵菜、粵語、騎樓、南獅、龍舟等為特色的廣府歷史文化帶,以鴉片戰爭、辛亥革命、廣州起義為特色的中國近現代革命文化帶,以商業文化、改革文化、時尚文化為特色的現代文化帶,營造獨特地方特色和個性品位的特色文化。
2.實施珠江沿線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聯動工程。推動珠江沿線建設一批文化中心、藝術中心、會展中心、文化主題公園、文化廣場、文化景觀、藝術空間等大型文化設施。建設一批專題、特色的博物館、藝術館。建設廣東文學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廣東人民藝術中心等標志性文化工程,不斷提高珠江兩岸的文化品位。
3.實施珠江沿線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工程。建設珠江沿線城市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資源數據庫、演藝聯盟,建設文化執法聯動協查機制,構建資源共享、服務一體的珠江沿線城市都市文化帶。深化與香港、澳門的公共文化服務合作,提高珠江三角洲都市文化圈的國際化水平。
4.共建珠江三角洲文化創意產業圈。發展高端和新興文化產業,加快建設創意產業園、創作基地、設計城和文化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一批以文化創意、工業設計、數字出版、網游動漫、影視制作、游戲游藝、工藝美術、音像電子和演藝娛樂為內容的產業園區。
5.聯合開展珠江三角洲節慶文化活動。在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開展舞醒獅、賽龍舟、花燈會、登高等具有傳統特色的民間節慶活動。組織嶺南年俗節、七巧歡樂節、龍舟文化節、波羅誕、觀音誕、龍母誕、咸水歌會等特色節慶活動,建設珠江三角洲民俗風情旅游文化帶、廣府文化跨市旅游線路,共同展示珠江三角洲民俗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6.實施珠江沿岸文化古跡保護和聯合開發工程。結合保護文化遺跡、古街古鎮,實施嶺南風貌街區古鎮、古村建設和復興工程,展現地域特色鮮明的城鄉風貌。加強對南越王墓、陳家祠、黃埔軍校舊址、孫中山故居、梁啟超故居、葉挺故居、虎門炮臺舊址、佛山祖廟、宋城墻、七星巖摩巖石刻、大鵬所城、梅溪牌坊等文化古跡的保護和聯合開發,拓展珠江沿岸文化古跡跨市旅游線路,壯大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珠江沿岸城市的文化內涵。
(四)共建珠江綠色水系。
建立珠江流域上下游統一協調的水環境保護機制,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推進珠江水系綜合整治,建設綠色水系。
1.深入開展保護珠江母親河行動。推進珠江水系綜合整治,加強珠江水域的水源涵蓋林建設,加強清淤和道岸養護,推動水質有效改善。力爭到2015年,流經城市河段和城鎮內河涌水質明顯改善,跨市河流交接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90%以上;到2020年,珠江三角洲水環境安全格局基本形成,珠江三角洲水系主干、支流水質維持優良水平。
2.創建文明珠江航道。加強航道的管理、規劃和綜合治理,控制航船違規排放污染物,建立有序、文明的航行環境。
3.開展城鎮污水治理行動。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到2020年,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90%以上,工業廢水排放完全達標。
4.開展防治農業水源污染活動。加大農藥、化肥使用的監督管理力度,控制農藥、化肥污染。搬遷或關閉位于水源保護區的畜禽養殖場,減少畜禽養殖污染。
5.開展防治生活污染行動。引導廣大城鄉居民正確處理生活垃圾,不隨意丟棄垃圾,不增加生活污染,保護生活環境和水資源。
(五)共建清潔藍天。
全面實施珠江三角洲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切實治理區域大氣污染。
1.開展綜合治理行動。嚴格控制大氣污染源,嚴禁高污染的新項目上馬,加快老污染源限期治理,關停不能穩定達標的重污染企業。實施工業合理布局,開發節能減排技術,改變燃料構成。加強交通管理,嚴格控制汽車超標排放廢氣。通過達標排放、關停企業、綜合治理,不斷提高空氣環境質量。
2.完善監控預警體系。將珠江三角洲所有城市監測站納入區域空氣監控網,建設空氣監測站,加強對光化學煙霧、酸雨、灰霾現象的監測和研究。
3.健全質量評價體系。引入大氣環境質量國際評價指標,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大氣環境質量評價體系。
4.創新環境經濟政策。制定珠江三角洲大氣環境經濟政策,建立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指標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開展大氣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與交易試點工作。
(六)共建愛心家園。
強化居民群眾的社會責任意識,廣泛開展公益活動,構筑區域聯動愛心工作平臺,建設愛心家園。
1.實施公益慈善工程。發動居民群眾積極參與公益慈善活動,深入開展廣東扶貧濟困日、南方公益、關愛行動、城市暖流、慈善萬人行等活動。
2.關心外來務工人員。改善用工環境,加強人文關懷,大力解決外來務工人員的實際問題,改善外來務工人員工作生活環境。加強珍愛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3.關愛未成年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實施品德培育、精品供給、環境凈化、心理護衛四大工程,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幫助單親困難兒童、留守兒童、流動兒童、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解決生活失助、學業失教、情感缺失等問題。加強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建設,確保公共文化設施向未成年人免費開放。
4.深化志愿服務活動。建立珠江三角洲志愿者聯盟,加強對各種志愿者隊伍的組織協調,廣泛開展關愛空巢老人、青少年輔導、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務行動,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
(七)共建文明生活引領區。
著力倡導文明行為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質,共同建設文明生活引領區,共創珠三角優質生活圈。
1.培育道德文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以“倡導新風尚、創造新生活”為主題,扎實開展“講文明、樹新風”等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弘揚文明和諧之風。
2.倡導低碳生活。大力宣傳和普及低碳知識,倡導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低代價的低碳生活方式,引導廣大公民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活理念、消費模式。
3.開展健康生活。開展科學飲食、文明飲食宣傳教育行動,改變鋪張浪費、暴食競飲、嗜食野生動物等不文明、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推進全民健身活動,實施國民旅游休閑計劃,推動居民形成文明養生、科學健身、高雅休閑的良好生活習慣。
4.提升文明素質。實施提升文化素養工程,引導廣大市民形成熱愛文化藝術、參與文化活動、注重培養志趣高雅的生活習慣。深化書香嶺南全民讀書活動,辦好南國書香節,引導市民養成多讀書、愛學習的良好習慣,自覺提升文化素養。
5.加強法制宣傳。加強社會規則、社會秩序教育,引導居民群眾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社會規則,尊重他人權益,理性公平地分享社會公共資源。采用多種形式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增強全體社會成員的法制意識,引導他們自覺抵制不法行為。
(八)共建鄉村文明圈。
以推進珠江三角洲農村社區化為突破口,加強城鄉共建,提升鄉村文明水平,著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
1.推進農村社區化建設。把農村社區建設與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和“三舊”改造結合起來,把城市的管理經驗、服務方式引入農村,推進農村居住模式由“鎮—村”型向“街—居”型轉化。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道路交通網、供水管網、電網、天然氣管網、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完善農村社區文化、衛生、商業等配套網點。探索實行農村宅基地置換和自然村落合并,推動農民向城鎮和中心村集中居住。
3.改造農村環境。推進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無害化處理,推行畜禽養殖區,推廣沼氣利用技術。搞好農村庭院和房前屋后凈化綠化美化,改善農村環境面貌。開展生態文明萬村綠大行動,加快推進嶺南新民居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4.實施村民素質教育工程。加快農家書屋建設,辦好農民讀書節,強化農民實用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開展新型生育文化宣傳教育,強化男女平等意識,引導農民優生優育。推進殯葬改革,倡導綠色殯葬,摒棄厚葬、散埋亂葬、違規建墳等不良現象。
5.推進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建設覆蓋城鄉、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適度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推進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
三、加強組織領導
(一)加強組織協調。
在省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領導小組的統一指導下,省文明委具體負責推進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群建設。省文明委牽頭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各項工作。珠江三角洲各市要把文明城市群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各市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領導,積極承擔責任,主動推進工作。省直有關部門要根據各自工作職責,加強工作指導,完善保障措施,抓好工作落實。要以深莞惠城市圈為試點,摸索經驗,逐步推進。
(二)廣泛宣傳動員。
各級宣傳部門和新聞媒體要采取多種形式,著力宣傳省委、省政府推進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群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宣傳共建行動所取得的成績,宣傳共建行動中的先進典型和寶貴經驗,營造氛圍,凝聚共識。組織“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群建設群眾論壇”,搭建開放式的公眾研究、交流和宣傳平臺。
(三)加強監督檢查。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工作任務、實施步驟和責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實。建立檢查監督機制,加強對實施情況的督促檢查和跟蹤分析,定期開展工作評估,并將實施進展情況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