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3/15 0:00:00 來源:
未知
吳階平生平
吳階平,1917年出生于江蘇常州。1936年進入協和醫學院學習。1947年留學美國,就讀于芝加哥大學,師從后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哈金斯教授。

回國后吳階平曾先后擔任北京大學醫學院外科副教授、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北京第二醫學院院長。在此期間,他在腎結核對側腎積水、男性絕育和腎上腺髓質增生三方面的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國泌尿外科界的地位。1965年以后吳階平承擔起中央領導同志的醫療保健工作,成為周恩來總理醫療保健組組長,參加了對周恩來晚期疾病的治療工作。1976年吳階平又成為毛澤東遺體保護小組成員,圓滿地完成了遺體保護工作。
1980年他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后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3年起連任兩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有人稱吳階平是“中國醫學界第一位的人物”,而他的個人經歷也一直為海內外傳媒所關注。曾有媒體稱其為“御醫”——因為他曾是周恩來總理醫療小組的組長,曾主持、參與過許多位中國領導人的醫療會診;還有媒體說他是中國“醫務外交”的專家——因為他曾被派往印尼、菲律賓、朝鮮、越南等國家為其國家元首治療……
2002年11月30日,在吳階平從醫60周年之際,中國科技界和醫學界專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大會。高士其之子、高士其基金會秘書長高志其(吳階平為高士其基金會會長)特撰寫《大醫賦》一文,稱贊吳階平的歷史功績與社會貢獻。誠如斯文,年過九旬的吳階平不愧為令人敬仰的“國之大醫”。
協和醫學院的學生司儀
吳階平中學畢業時,父親一語“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定乾坤,為他選定了從醫的道路。1936年,19歲的他考入協和醫學院。
在協和醫學院,人們激烈競爭,奮力往那個“象牙之塔”的尖頂上攀登。考試的時候一般都得掉幾斤肉,有的把床鋪收起來督促自己徹夜苦讀。吳階平可不同,他輕輕松松,也溫課,但照樣玩樂,按時進餐就寢,吃得香睡得穩。阜外醫院顧問、胸內科專家蔡如升教授曾和吳階平同班,他說:“吳階平不死讀書,學習能抓住要點,靈活、有效,看起來他不用功,可是考試成績總是好的。”吳階平說:“我最討厭死讀書讀死書。”
1941年,吳階平作為四年級品學兼優的學生,擔任了五年級畢業班畢業典禮的司儀。這是協和學生的最大榮譽。他手里的那根紅木棒,棒上的每一道金箍上都刻著歷次學生司儀的姓名。吳階平的名字刻在第九道金箍上,第二道金箍上有他姐夫陳舜名的名字。
“我不愿意做美籍華人”
1942年底,吳階平從協和醫學院畢業之時,正值太平洋戰爭爆發,在被日軍占領的北平生活常常令他感到十分壓抑,于是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自己鐘愛的醫學事業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并且在世界著名的華裔泌尿科專家謝元甫教授的引導下,開始對泌尿外科產生興趣。
1947年,吳階平被選送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進修,導師是著名泌尿科專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哈金斯教授。一年多的進修使吳階平學到了哈金斯教授的科學研究方法,同時,他在臨床上不俗的表現也令哈金斯十分贊賞。由于精湛的手術技術,吳階平在美國得到了一個“三只手”的榮譽稱號。
就在吳階平即將學成回國時,哈金斯教授把芝加哥大學的科研大樓藍圖展現在他的面前:“這是你將來的實驗室,這是辦公室。我可以把你的家眷都接來。”美國教授真誠地挽留這位打算回國的學生,為吳階平描繪了一個非常完美的藍圖,許諾可以給他最為優越的工作環境。然而,讓哈金斯沒有想到的是,吳階平拒絕了他的挽留。
年輕有為的醫學科學家
從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吳階平的醫學事業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解放初,他在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外科病房附設三張病床,收治泌尿外科患者,開始了他創建新中國自己的泌尿外科的事業。
1954年,吳階平經過觀察、實踐,發表了《腎結核對側腎積水》的學術論文,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顧方六教授是吳階平50年代初帶出來的第一個研究生,他說,這是泌尿外科學的一項突破性進展,立即在國內外受到高度重視,被廣泛采用。因為吳階平的發現,國內每年就有上千名病人從死亡線上被挽救回來。
50年代,在吳階平領導下,北醫最先廣泛應用經皮腎穿刺造影于診斷,并有應用經皮腎穿刺造口術的治療病例。當時腎上腺外科在國際上尚未普及,吳階平在我國率先進入該領域,此項工作曾在日本醫學界引起很大震動。
1959年,吳階平設計了利用回盲腸進行膀胱擴大術,成功地應用于臨床上膀胱攣縮的患者。該手術在70年代甚至80年代歐美書籍和雜志上才作為最新的手術方法介紹給讀者。這一切,都奠定了年輕的吳階平在中國醫學界的地位。
為印尼總統蘇加諾治病
隨著吳階平熱愛祖國和國際上的名聲,他給國家領導人看病的任務也逐漸多了起來。他曾多次作為領隊遠赴國外,為一些外國領導人治病。而為印尼總統蘇加諾治病是情況最復雜的一次。就是這次治療活動,顯示了吳階平高超的醫學技術,而且更展現出他的政治智慧。
由于蘇加諾的病復雜,應印度尼西亞政府要求,1962年,周總理派吳階平率領中國醫療組,去印尼為他治療由于腎結石而使機能遭到阻障的左腎。經過4個月的努力,取得了十分完滿的結果。
蘇加諾總統的私人醫生、商業部長蘇哈托專門把各國記者請到總統別墅,發表聲明表示感謝,并介紹以吳階平為首的中國醫學專家們同記者見面。聲明說,由于中國醫療組的治療,蘇加諾總統的健康情況極為良好,特別是他的左腎已恢復功能。總統現在可以避免動手術了。
吳階平為此被授予印尼國家二級勛章。蘇加諾總統和夫人還設宴歡送中國專家。從此后,蘇加諾有個傷風感冒的,也要把吳階平請去。吳階平說:“中國醫療組的名氣一下就上去了。”
周總理最信任的醫生
上世紀70年代初,周恩來在與鄧小平的一次長談中,向鄧小平特別提到“健康問題可找吳氏兄弟”。
從50年代初到1976年,吳階平與周恩來有20多年的接觸與交流。他是周恩來最信任的醫生。70年代,作為周恩來醫療小組的組長,他曾經擔負周恩來晚年疾病的治療工作,為拯救周恩來的生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吳階平在一次記者訪談中回憶說:周總理在(膀胱癌)晚期,忽然得了一個帶狀皰疹。帶狀皰疹普通話叫纏腰龍,而他得的是頭部神經的這個病,那是很痛苦的。那時不論是國外寄來的藥品,還是民間的藥方,我們都拿來,還成立了專門的小組去驗證,看究竟哪個可以給總理用,哪個不可以給總理用。可就是沒能夠把總理搶救過來,雖然我們大家都努力了。
1976年1月7日,一代偉人周恩來留下了他臨終前的最后一句話:“吳大夫,我這里沒事了,需要你的人很多,你去吧,他們需要你……”吳階平說,就在那種時候他想的還是別人。聽到那句話,我直掉眼淚……
傾心醫學教育工作
1960年3月,吳階平接受了籌建北京市第二醫學院的任務。
當時正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物質條件極差。沒有校舍,吳階平就領導大家在一片菜地和葦塘上白手起家。在這個艱苦的建校過程中,吳階平與教師、學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不但組織教學、親自上課,還和同學們一起勞動。
在“北二醫”尚未完全建成之前,吳階平就已經開始貫徹他的“教學要與臨床緊密結合”的辦學方針,先讓教師去各個醫院參觀、學習,了解醫院里到底需要什么樣的醫生,然后根據實際需要培養學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吳階平的學生中當今有許多已經是教授、副教授,他們仍然被當年課堂上的情形吸引著:身材不高的吳階平在講桌后站定,首先把目光投向所有在座的同學,全場立刻靜下來。他講課效率高,講得生動、具體,中心思想突出,思維邏輯嚴密,語言精煉富有哲理,引人入勝。學生們人人愛聽,認為有興趣,易懂、好記。
吳階平領導的泌尿外科研究所是全國聞名的,幾十年來培育了大批來進修深造的各地醫生和研究人員,先后有120人成了各自單位的骨干,有些已卓有貢獻。
最自豪的頭銜是“醫生”
1982年9月11日,《人民日報》登載了武漢市雷江濱的一篇文章,感謝吳階平教授20多年間兩次親自為她做手術,治好了她先天性膀胱尿道畸形的頑癥。她說,吳階平教授這樣平易近人,對待普通患者這樣關心,這是一種多么認真負責的態度啊!他不愧是一名真正的醫生!
吳階平這一生,在醫學科學界擔任過的頭銜有多少,他自己也未曾統計過。頭銜雖然很多,但他最喜歡認認真真地做一個醫生,一個好醫生,正如他從醫之初的志愿一樣。他最自豪的頭銜還是“醫生”。
很少有人知道吳階平曾動過大小手術6次,住院治病先后達12次。身上的手術刀疤加起來,足有兩尺長。正因為如此,他深刻體會病人的痛苦、家屬的心情。他認為,醫生除了專業知識,還要懂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臨床工作要以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為基礎;而且還要有服務的藝術,醫生要善于發揮病人的積極性,取得家屬的合作,以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