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3/21 0:00:00 來源:
未知
今年首輪
藥品大降價將從3月28日起開始執行。國家發改委表示,將降低部分抗生素和循環系統類藥品最高零售價格,涉及162個品種,平均降幅21%,預計每年可為患者省下近100億元。
這次藥品降價是涉及品種比較廣、降價幅度比較大的一次,價格主管部門希望通過加強藥價管制來抑制藥價上漲、控制藥費支出。據媒體報道,這是自1998年以來中國的第27次藥品大降價,根據以往“屢降屢高,屢高屢降”的經歷,人們擔心,此輪藥品大降價是否又會成為一次“空降”。
從以往的多次藥品降價中可以發現,一旦某些藥品降價成為廉價藥,就會遭到醫院棄用,藥企也停止生產,然后將其重新包裝、改頭換面后再以新藥的名義通過審批,再高價上市。于是價格監管部門又無奈地進行新一輪的藥品降價。
目前,我國二、三級醫療機構實行的是“以藥補醫”政策。按照該政策規定,凡是經銷商賣給醫院的藥品,醫院可以加價,即將價格上浮15%出售。這部分差價就是醫院所得的利益,藥品價格越高,醫院獲利也就越大??梢哉f,靠吃“藥”這碗飯,全國大大小小的醫院才得以生存下來。
但是基于這一政策,處于強勢地位的醫院,常常忽視患者的利益,為了謀求醫院自身更大的利益,臨床用藥“只選貴的、不選對的”,并通過
醫藥合謀獲得多重的利益。醫院利用其在藥品零售環節的買方壟斷地位和藥企合謀抬高藥品批發價,這樣醫院一方面可以合法獲得更大的購銷加價收益;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藥企返利,也就是折扣形式獲得更多的賣藥收益。
藥品降價之所以效果不明顯,是因為屢屢的藥品降價只是針對藥品品種,卻無法遏制醫生濫開藥造成用藥數量的上升,以及改頭換面的高價藥。由此可見,降低藥品費用的關鍵不只是控制藥價,而是要打破“以藥補醫”的傳統體制,斬斷寄生在藥品利潤上的利益鏈條。
事實上,一個競爭性的藥品生產和供應體系已經在國內形成,但這兩個行業并沒有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究其原因是由于醫院的“以藥補醫”扭曲了市場機制,沒有形成“汰劣擇優”的激勵。只有改變“以藥補醫”機制,引導醫生合理用藥,醫院才能合理買藥,醫藥流通
企業才能合理賣藥,醫藥生產企業才能合理造藥,藥價虛高問題才能真正解決。
新醫改已經明確了“醫藥分開”作為今后的改革方向,國家將推進公立
醫院補償機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立醫院經濟補償政策,逐步扭轉“以藥補醫”現象。
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2011年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安排》也指出,中國將探索“醫藥分開”的多種具體途徑。對醫院由此減少的合理收入,采取增設藥事服務費、調整部分技術服務收費
標準等措施,通過醫療保障基金支付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徑予以補償。
只有加快“醫藥分開”的步伐,切斷醫生與藥品之間直接的利益聯系,藥品降價才能打破“屢降屢高,屢高屢降”的怪圈。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