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原料藥生產和出口第一大國,可生產1500多種化學原料藥,產能達200多萬噸,約占全球產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原料藥出口近年來一直以兩位數的比例增長,出口額占醫保產品出口總額的比例超過50%。雖然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原料藥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但2010年又得到了強勁恢復。但是分析出口數據發現,很多品類出口額的增長是以犧牲價格的代價換來的——這樣的增長讓人擔憂。
在2010年出口原料藥細分的19個品類中,心血管系統用藥、維生素類、林可霉素類、消化系統用藥、中樞神經系統用藥和磺胺類等六類品種出口均價同比下降,氨基糖苷類、氯霉素類和其他西藥原料等三類品種的出口均價相對于2009年的低基數,提高比例沒有超過5%,整個原料藥類出口均價同比僅提高1.87%,可見出口價格已對中國原料藥的出口增長形成了較大的制約。
2010年,勞動力、原材料、能源和運輸等各類成本普遍上升,人民幣升值進一步加大了原料藥生產的成本壓力,但原料藥出口價格卻沒有同步上升。這一方面有金融危機造成主要市場購買力下降、價格競爭激烈的原因;但另一方面,中國大宗原料藥產能過剩,為尋出路不得不低價出口國際市場,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曾幾何時,中國企業借助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迫使國際巨頭從部分大宗原料產品退出,從而使中國許多大宗原料
藥品種在國際市場占有了較大比重。如VC,2010年出口量幾乎滿足了國際市場的所有需求;糖精,我國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80%以上,且70%~80%供出口;撲熱息痛占有國際市場40%左右的份額……按照常理,市場占有率高,就應該有定價的話語權,就能夠賣個好價錢。但是,我們出口的這些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很多時候卻在成本線附近波動,究其原因,產能過剩無疑是罪魁禍首。比如青霉素,全球市場年總需求量只有五六萬噸,而我國年產能已超過10萬噸;7-ACA全球年需求量為4000噸,我國年產能達7000噸;VC全球年消費量在11萬噸左右,我國東北制藥、華北制藥等5家
企業的產能就達12萬噸,其他企業在建和擬建產能也達10萬噸。可以說,我國許多大宗原料藥和中間體品種的產能都嚴重過剩,而且這種狀況還有從老品種向新仿制原料藥蔓延的趨勢。
由于產能過剩,生產企業為了收回投資、維持運營,不得不采取低價競銷的策略搶占市場,把本該屬于我們的定價話語權拱手讓給了國際買家,而自己卻只能在成本線附近掙扎,有時甚至淪落到虧本經營的境地。青霉素、VC等產品的生產企業都不止一次品嘗過這種苦果。
產能過剩始終是懸在中國原料藥產業頭頂上的一柄利劍,已成為原料藥出口之大痛。產能過剩的危害是嚴重的,一方面嚴重浪費了國家有限的能源和資源,甚至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微薄的利潤;另一方面,產能過剩引起的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和階段性低價競銷嚴重破壞了出口經營秩序,不僅因企業自相壓價嚴重阻礙了行業的
健康發展,企業也因惡性競爭而蒙受巨大損失,難有發展后勁。
造成產能過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出多門,缺乏強有力的協調。以VC為例,國家3個部、局可以頒發生產許可證: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頒發藥用VC生產許可證、農業部頒發飼料用VC生產許可證、國家質量監督檢驗局頒發食品添加劑用VC生產許可證。雖然看似分工明確,但生產出來的都是VC原粉,在國際市場上并無嚴格的界限,由于各自審批,相互沒有協調,結果許可生產的數量大大超過國際市場的需求量,為產能過剩埋下了禍根。
其次,企業追逐高利的短視行為,加劇了產能過剩的嚴重程度。青霉素工業鹽就是一個典型。2006年底至2007年前三季度,青霉素工業鹽在環保停、限產等因素的刺激下,出口價格大漲,高利潤驅動青霉素工業鹽的產能迅速擴張到年產8.5萬噸,而國際市場年總需求只有6萬噸,產能過剩40%左右,致使青霉素工業鹽出口價格在2007年底再次陷入低谷。盡管2008年上半年在原材料漲價、奧運環保停、限產預期等因素的刺激下,出口價格出現恢復性反彈,但出口量卻持續萎縮,庫存大量積壓,企業消化庫存使出口價格大幅下跌,其下游產品阿莫西林等價格也一路下滑。2010年VC又重演了這一幕,迫使國家研究出臺政策予以治理。事實上,許多利潤較好的產品都出現過這種情況,“價格高企-產能擴張-低價競銷-企業淘汰”,這種怪圈在我國許多大宗產品上普遍存在,只見短期高利、不見風險是這種現象出現的重要和直接原因。
再次,技術門檻低、產能復制容易也是造成部分產品產能過剩的原因之一。總體上說,我國原料藥企業的新產品研發能力相對較弱,企業間技術水平難以拉開較大差距,企業間
人才流動頻繁,使得大量企業的產品雷同,產能容易向技術開發難度小、利潤較高的產品集中。而技術門檻較高的產品,即使利潤較高,產能一般也不會急劇擴大。如VE,由于進入門檻高,就沒有出現VC和青霉素那樣見利潤好就一哄而上的情形。
產能過剩是我國原料藥產業的老大難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原料藥生產和出口就難以健康發展。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加大對原料藥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在政策上限制或禁止產能過剩產品擴產和投資,結合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制定過剩產能淘汰目標,逐步淘汰落后產能,指導原料藥產業健康發展。事實上,在這方面政府已有所動作,如2005年《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將VC和青霉素原料藥列入限制類項目;2006年二者又被列入《禁止用地項目目錄(2006版)》;2008年VC又被列入工信部《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8年版)》國家限制類投資項目等,但是從VC和青霉素原料藥這幾年的產能擴張情況看,國家的限制政策顯然沒有得到很好地貫徹,所以政府在政策的執行力方面還應該加強。
其次,行業組織要加強產業預警和行業自律,一方面跟蹤分析大宗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情況,及時預警產能過剩產品及其對產業發展的影響,幫助企業準確把握市場供求狀況,避免盲目投資和擴產產能過剩產品;另一方面要積極主動開展行業自律,協調企業平衡市場供應,避免市場價格大起大落,防止低價競銷對行業經營秩序的沖擊。
第三,企業要有長遠發展的戰略眼光,不能只盯眼前利益,要全面把握市場供求的現狀和趨勢,從企業持續發展的角度選擇好重點發展產品,采用差別化的發展戰略,爭取在技術、品牌、質量等層面拉開和同類企業的距離,避免同質化數量規模的競爭,以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對于產能已經過剩的產品,要通過開發下游產品、提高品質、增加高端用戶或轉產、減產等多種方式消化,盡量避免低價競銷,以免傷害自身、危害行業。
原料藥產能過剩問題是長期積累的痼疾,解決這樣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各方取得共識、共同努力,解決問題就有希望,至少可以把它對行業發展的影響和危害降低。我們期待更多的企業達成共識,也期待國家即將出臺的VC治理措施能為抑制原料藥產能過剩開辟出一條成功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