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新浪微博上一名叫“1988年6月2日”的網友所發的一條微博,在短短幾天內,被轉發9695次、引來2561條評論。這條微博講述了福建某高一學生因上課玩手機,被老師叫到辦公室辱罵,最后跳樓自殺一事。微博里,還配發了一張孩子跳樓的現場照片,一片血跡令人慘不忍睹。
受到家長和老師批評后,做出自殺這種極端的行為,在中國學生中不是第一次。有人為這些孩子惋惜,也有人批評他們抗壓能力太差,但很多人都忽視了,他們只是一個孩子。每個孩子都向往積極陽光的生活,希望聽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盡一切努力做個“好孩子”。犯了錯遭到辱罵,會給他們的心理造成巨大的挫折感與壓力,這種壓力一時間無處發泄,悲劇就可能發生。
與其他國家的孩子相比,中國孩子“學習壓力最大”、“幸福指數也最低”。可作為大人,我們對他們的壓力是否曾耐心傾聽、認真對待?我們是否真誠并努力地幫助他們尋找擺脫壓力的辦法,讓他們回到陽光底下?
“這是我最近聽到的第二起孩子自殺事件”
又是一起孩子自殺事件,它們讓人心痛,也讓人心里五味雜陳,混合了焦急、悲哀與憤怒。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孫云曉在聽過記者講述微博上這起事件后,沉默了很久。然后,他緩緩地開口:“這已經是我最近聽到的第二起孩子自殺事件,就在前不久,黑龍江一所學校的一名高三學生,由于一??荚嚥焕硐?,也是跳樓自殺了。”2010年,孫云曉曾經在百度新聞中專門搜索過“高考自殺”這幾個字,得出的結果為4000多條。每一條新聞,代表的都是一條生命。還有些學生,雖然沒有走上絕路,卻患上了各種各樣的精神疾病,這個比例也在與日俱增。現在的孩子,雖然不愁吃不愁穿,但總有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的“隱形壓力”在他們周圍蔓延滋長,讓他們總不能無憂無慮地開懷大笑。
嚴恒從小就是個聽話的孩子,現在卻被診斷為人格障礙,成為了湖南省腦科
醫院的一名病人。在他的印象里,聽父母的話、學習成績位列前十名是必須要做到的事,為此,母親對他很少露出笑容。在嚴恒的家里,他沒有說“不”的權利,就連開關冰箱也要定規矩。有一次,他的成績沒考進前十名,母親的臉上更是寒若冰霜。他想跟母親談一談,但最終的話題總會落到對他成績的指責上;他在學校受了委屈,回家也不敢說,否則會受到更嚴厲的斥責,只有好成績才會換來母親的好態度。時間長了,他開始丟東西、打父母,直到被診斷患上精神疾病。
北京師范大學的一項調查曾發現,中國3.4億未成年人中,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比例為16.4%,5%左右的孩子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另有調查表明,中國孩子的自殺率位居世界第一,上海竟有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一閃而過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而與如此之高的自殺率形成對比的,是有心理問題的孩子中,能接受心理輔導、疏解壓力的人,少而又少。
三大原因讓孩子無處減壓
“未成年人是最大的弱勢群體,而這個‘弱勢’主要體現在心理危機上。”孫云曉說,心理問題的根源其實就是壓力,之所以出現這么多悲劇,歸根結底是因為孩子的壓力得不到釋放,無處減壓。
首先,孩子的壓力沒有得到家長的重視和理解。大部分中學生一接觸到“壓力”這個詞,首先就談到了父母,“最大的壓力是父母規定了一條我要走的路,卻不考慮我的興趣特長”,“父母只看結果,不重過程”,“家庭經濟壓力越大,父母對我的期望值越高”……而多數父母卻認為,“學習就是他們的任務”,“我們所做的都是為他們好”,“不愁吃穿,小小年紀有什么壓力”……父母不理解,孩子無人溝通,心理壓力就會越攢越多,從而導致一些極端事件發生。孫云曉說:“有一個學生因為抗拒不了父母送他進假期補習班,在上第一節課時,就在教室當眾服毒身亡。”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最新公布的我國城市居民心理
健康抽樣調查顯示,孩子從12歲(初一)開始,心理健康指數逐年下降,16—18歲(高中階段)青少年是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的群體?!岸麄兊膲毫s往往被家長、老師忽視了?!睂O云曉說。
其次,以分數論英雄的教育環境,讓孩子沒時間減壓。付強是一名高三男生,入校以來成績一直很好,學習也十分用功,進入高二后,為了不落下名次,他更把中午和晚上規定的休息時間都用來復習??墒?,大腦長期處于緊張狀態的他,沒能熬到高考就出現了問題:每當聽到有考試通知,晚上就夢到蛇,導致他成績一落千丈。孫云曉說,這就是心理壓力過大的表現。沒有時間
運動、和朋友一起玩,堵住了孩子心理排泄的渠道。在這方面,成績越好的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越多。
第三,能幫助孩子排解心理壓力的專業人士太少了。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執行主任陶然告訴記者一組數據:僅北京就有20%—32%的青少年有焦慮情緒,而華北五省從事
兒童精神衛生的專業人員不超過100個。有些高校雖然建立了心理咨詢或輔導中心,但大部分缺乏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咨詢師,心理輔導形式單一,內容僵化,針對性不強。專業機構的缺失讓孩子們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
家是減壓的最好地方
如果家長們能在孩子深陷心理危機的時候,扶他們一把,用愛去撫慰他們的孤獨,會比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更管用。專家們一致認為,家,才是給孩子們減壓最好的地方。
孩子的壞情緒必須及時發現。陶然指出,這些壞情緒和行為包括:經常欺負同學,破壞公共設施,比如踐踏草坪、在墻壁上亂涂亂畫等,喜歡咬鉛筆或手指,不明原因的肚子疼或口腔潰瘍,注意力不集中等。如果出現這些現象,說明孩子正在承受壓力,內心充滿焦慮。家長應該立刻干預,千萬不能等。首先要了解焦慮的原因,從情感上鼓勵、理解、肯定和支持孩子,把不開心的事放到一邊,選擇喜歡的事來做。其次,可以跟孩子一起做深呼吸、跑步,幫他們把壓力釋放出來。
12歲前多擁抱孩子。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史占彪博士指出,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塊土地,12歲之前由家長耕耘,12歲后由他們自己耕耘。在這前12年,家長即使再忙,也應該每天陪孩子、耐心傾聽孩子每一個問題,與他們像朋友一樣交談,多擁抱孩子,才能培養正確的親子依戀情感,增加孩子長大后的幸福感。
有五句話不能說。陶然說,孩子最想得到的是家長的肯定。父母的一句話、一個表情、眼神都可能讓孩子產生壓力。建議家長最好不要說這五句話:“考這么差,你看別人都比你好”、“我說不行就是不行”、“這么簡單的題也不會”、“我們這都是為你好”、“和誰出去玩了”。如果家長經常用這樣的表達方式,可能導致兩個后果:一是孩子產生抵觸情緒,越來越叛逆;二是什么都不說,直到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
凡是跟孩子有關的事,都要跟他們商量。比如報興趣班,父母不能全權包辦,必須孩子有興趣并同意才行,強迫就會成為孩子的壓力來源。
此外,孫云曉呼吁,學校和社會也應采取各種各樣的辦法幫孩子卸掉心理壓力,比如建立心理危機教育評估體系、多讓孩子參與社會實踐、對初高中學生開設減壓課程等。如果我們愛孩子,那就讓他們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