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4/1 0:00:00 來源:
未知
隨著新醫改的不斷深入,縣域藥店的日子越過越緊。國家大力推進社區和基層醫療機構的建設,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保體系;改革藥品加成政策,實行基藥零差率銷售,這兩大因素使得縣域藥店原有的低價優勢不再明顯,面臨生存挑戰。
業內專家表示,目前大力推進的縣醫院改革,對縣域藥店影響較大。縣域藥店不會因此消失,但將面臨整合,而突圍之路注定不是坦途。
優勢削弱
新醫改方案沒有給零售藥店明確定位,縣域藥店在新醫改的不斷推進中逐漸被“邊緣化”。江蘇鹽城蘇好醫藥(連鎖)總經理蔡文兵認為,民間資本投入的縣域藥店規模小,無法與政府投入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抗衡經濟能力,而且大多不具有法人資格,無法保證對重大藥品質量安全事故的妥善處理。
北京金象復星醫藥有限公司總經理徐軍指出,新醫改以來,國內縣域藥店逐漸被邊緣化。經歷多年發展,在市場擴容的同時,縣域藥店也競爭激烈,有些店鋪相距不過三五米。而縣醫院改革的推進使得縣域藥店還將面臨社區衛生機構的強有力競爭,處境艱難。
基藥經過各地增補,加上醫保藥品,總計達上千種,覆蓋了老百姓的一般用藥需求。由于基藥按零差率銷售,縣域藥店喪失價格優勢,這類產品的銷售額急劇下降。同時,縣醫院改革如火如荼,國家大力推進社區和基層醫療機構建設,提升社區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和質量,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保體系,覆蓋范圍和報銷比例都不斷提高,縣域藥店的優勢又被進一步削弱。
“走出家門就有優質的醫療衛生機構,而且有專業的醫生看病開方,藥品價格比藥店便宜,還能報銷,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誰還愿意上藥店買藥?”徐軍說,“隨著縣域藥店價格優勢和便利性的消失,以前老百姓得了小病直接找藥店工作人員參謀拿藥的情況或將不復存在。”
雖然如此,蔡文兵認為,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藥店的生存狀態不會發生很大改變,因為絕大多數基藥都是單價很低的普藥,這些藥品目前占藥店銷售額還不及20%,影響并不致命。
2009年8月,廣東省在廣州市率先推行新醫改,立即對當地零售藥店銷售產生影響。根據中國零售藥品發展中心的統計,2009年8月和9月,廣州市藥店的平均門店銷售額下降15%左右,社區藥店和平價藥店受到的沖擊更大,整體銷售額下降25%左右。
徐軍指出,這種情況在全國各地具有普遍性,隨著縣醫院改革的深入,國家將更多資源投入縣級及以下醫療衛生機構,縣域藥店將會感受到來自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競爭壓力,銷售額進一步下降將不可避免。
“瘦身”求生
為了生存圖強,一時間“藥店聯盟”、“名廠名店”不斷涌現。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除了說明藥店處境艱難以外,對“突圍”并無幫助。“藥店聯盟的實質就是聯合采購高毛利品種,銷售高毛利品種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些縣域藥店存活至今的原因之一,但這不是長久之計。”
徐軍認為,在價格優勢和布點優勢都不明顯的情況下,藥店或許應該“瘦身”求存,力求少而精,可以關掉一些競爭過度區域的藥店,縮小店面面積(但一些城市對藥店面積有嚴格要求),減少租金成本,從而進一步節省人力成本,把更多資源投向區域位置優越、銷售業績良好的藥店。也有專家指出,縣域藥店也早已進入“微利時代”,喪失價格優勢只會迫使這些藥店更重視開展人性化服務,因此不必為縣域藥店生存“憂心忡忡”。
在經歷10年的高速擴張后,整個藥品零售業已經處于過度競爭狀態。統計數字顯示,目前全國有將近40萬家藥店,業內普遍認為,平均一家門店應當對應7000~8000名消費者,但目前一個門店平均只對應3000多人。受醫藥產業格局變化和政策環境影響,盡管藥店門店數在高速擴張,但藥店在各藥品銷售終端中的增速卻最慢。在2006年和2007年,藥店的數量增長較快,平均增速達20%以上,受奧運監控嚴格的影響,2008年的增長率只有18%,而受新醫改影響,2009年上半年增長只有19.8%,全年基本與2008年持平。
莫尼塔醫藥行業分析師沙江指出,目前,中國藥店產業還處于集中度較低的狀態。前三強連鎖藥店的市場占有率只有6%,大大低于醫藥批發領域前三強20%左右的市場占有率。而前100強的市場占有率也只有約40%。大部分連鎖藥店只能在一兩個城市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全國性的大型連鎖藥店還沒有出現。
伴隨著整合的推進,國內縣域藥店將迎來“瘦身”和提升質量的過程。莫尼塔相關研究報告指出,未來幾年,在不利的競爭環境下,不能及時調整相應商業模式的縣域藥店將被擠出市場或被行業整合者收購,少數能夠適應變化的企業將擁有較大的市場份額。
在徐軍看來,成功的市場整合者近期將面臨很多挑戰,行業整合還需要有關部門加強監管和政策指導,比如在一些藥店比較飽和的地區,不再批準新藥店開業,“監管進一步到位,市場進一步擠壓,很多藥店會自己退出市場,行業整合也將更為順利。”
找準定位
在新醫改的巨大沖擊下,藥店開始重新尋找定位,開始多元化發展的探索。
徐軍指出,國家一直把藥店當成整個大醫療的適度補充,過去幾年,藥店高速擴張表明行業對此并沒有正確認識,一廂情愿地期望藥店能成為藥品的主要提供渠道,這種想法需要改變。藥店只是補充,這將決定其不大可能成為大發展的行業。
在這樣的情況下,縣域藥店需要適當調整自身定位,扮演好補充的角色,缺什么就補什么。最近幾年,縣域藥店顯然也開始意識到這一點,紛紛試水多元化發展,增設中藥飲片、保健品、藥妝、家用醫療器械和生活用品等。沙江表示,多元化道路對縣域藥店而言或是一條較為可行的出路,日本藥店的多元化比較普遍,銷售也都非常好。
然而,在很多地方,零售藥店被明令禁止銷售保健品、化妝品、生活用品等。廈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印發的《廈門市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零售藥店審定辦法》就禁止醫保藥店銷售化妝品、日用品、保健品或其他非醫藥物品。同樣,由于江蘇鹽城醫保地方規定不準藥店陳列、銷售保健品和化妝品,蘇好大藥房只能將“觸角”延伸至中藥飲片和家用醫療器械。
蔡文兵表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將會越來越關注中醫藥治病養生,銷售中藥及相關滋補保健品等形成特色專業店,或許是縣域藥店的出路之一。據記者了解,在整個藥品零售行業下降的趨勢下,近兩年,以中醫藥為特色,提供養生醫療保健的藥店生存狀況較好,這類藥店去年銷售額普遍增長30%以上。
與此同時,藥妝這個新概念也被業內普遍看好。統計顯示,至2010年,我國化妝品市場銷售總額可達1200億元左右。國內醫學美容保養品市場規模每年約有20億元,年平均成長率為9%,較一般化妝保養品高4%。過去3年里,中國藥妝市場的年增長率高達10%~20%,這一增長速度是歐洲市場的兩倍。
業內人士指出,在縣醫院改革等新醫改措施的沖擊下,縣域藥店開始專注銷售中藥滋補養生保健品、轉型賣藥妝,或將帶領縣域藥店走向新“藍海”。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基層的消費能力正在不斷提升,縣域藥店在這些領域的發展前景不容小覷。也有專家指出,消費者還沒有形成在藥店購買藥妝品的習慣,市場需求還需要培育。
當然,縣域藥店的突圍之路絕非僅限于此,更多的出路還有待業內積極探索,但無論以何種方式突圍,都必須克服重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