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4/7 0:00:00 來源:
未知
大健康的實踐者
從國企轉制為股份公司,從銷售中藥到發展藥膳餐飲,擴充非藥品經營等思路,近年來業內已經看到四川德仁堂藥業連鎖煥發出的勃勃生機。近日,記者又了解到,在成都市政府制定的《成都市健康產業發展規劃(2010~2017)中,德仁堂中醫館連鎖化和德仁堂藥膳養生餐飲連鎖化已經被列入該市中醫藥產業的重點規劃項目。當本報記者在德仁堂總部見到鄒康祿這位連鎖新掌門人時,逐漸領悟到這個西南老字號藥店煥發生機的原因所在——在新的市場競爭中找到自己的發展定位。
從2001年德仁堂成立連鎖公司開始,中醫和中藥就作為他們的一個特色,成為有別于其他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但當面對新的市場競爭環境時,鄒康祿意識到,藥品零售市場還會進一步被社區醫療分割,必須為自己尋找新的發展定位,重新“圈定”未來的藥店顧客群。
德仁堂的員工都說鄒康祿是個善于學習的老總。他性格開朗而溫和,在執行力方面,總是率先垂范。雖然已經在德仁堂中藥飲片公司工作多年,但他還一直保持著向同行學習、向先進者學習的熱情。他對記者說得最多的就是,德仁堂的潛力還很大,需要創新,走出四川,走向全國。于是,他開始為德仁堂編織一個中醫藥全程健康產業運營商的夢想——充分發揮中醫藥結合的特色,把大健康做得更專業。因此他一直強調,中醫發揮的是整體調理的作用,例如病前的養生調理、病后的康復調理;重癥急性病一般都會去看西醫。所以,運用中醫藥應側重于慢性病、未病防治或者是病后康復。
在他看來,從中藥飲片的生產、加工開始,到中醫的把脈診療,再到最后的康復保健調理,這是一個完整的健康產業鏈。應該在政策支持下,將藥店和中醫診所的優勢結合起來。未來,藥店和中醫坐堂醫的結合是整個零售藥店服務健康的一大特色,也是整個大健康產業中的藥店機會所在。
“老字號更要找準定位”
記者:醫藥界的老字號品牌現在不多了,有些老字號因為缺乏創新,被市場淘汰了;有些因為不宣傳,被歷史遺忘了。在您看來,今天的德仁堂還有哪些潛力可以進一步挖掘?
鄒康祿:全國各地都有不少百年老字號、百年老店,有一些為什么沒能走到今天?我認為,原因在于過于抱住傳統的東西不放,不懂得創新去適應消費者不斷變化的健康需求,所以,他們被市場和消費者逐步淘汰。
這也正是德仁堂今天走上大健康的原因,顧客對藥店的需求,已從以前的買藥治療到充分發揮便利性和專業性,再到今天治未病的預防、保健。在未來,大病仍然是醫療機構的市場。我一直講要學會放棄,但很多老字號對自己未來的市場定位不是很清楚,藥店不可能滿足所有顧客的需求。所以,零售藥店必須發揮自己的特色。比如,我們增加大健康的品類,我們發揮中醫館、特色理療等的優勢。
記者:目前四川德仁堂旗下有三個零售品牌,集團是如何定位的?有沒有想過把這些品牌都統一,整合成一個品牌?
鄒康祿:現在四川德仁堂集團旗下有三個零售品牌:一個是成都同仁堂,有270年歷史,在四川有3家門店;一個是四川德仁堂連鎖,在成都市區有160多家店,在省內其他地級市有200多家店,合計400多家;還有一個集團控股的泰三堂連鎖,有300多家店(主要是加盟店),在成都市也有3家大店。我們的定位是——同仁堂做高端,德仁堂做中低端,泰三堂主要做低端市場。未來的發展,則會以德仁堂為主。
“大健康更應專業化”
記者:零售藥店在面對新醫改各項措施的壓力時,都在應變,有的走上多元化道路,有的重點發展專業服務等。請問,您如何理解大健康的概念?是多元化還是專業化?
鄒康祿:在未來,低端市場會被國家扶持的社區衛生醫療所分割,所以,零售藥店在銷售藥品以外,經營范圍還應該擴大,即走大健康之路。但是,大健康也需要專業化的體現。我反對那種把藥店做成雜貨鋪的多元化,以為藥店什么都可以賣。藥品主要是用來治療的,那么對于治未病和康復這一塊,也是藥店可以做到的,還包括功能性食品、護理品等,這就是大健康。
也就是說,藥店的大健康類要全,推薦和售后服務等要更專業。
記者:您說過,藥店和中醫坐堂醫的結合是整個零售藥店服務健康的特色。下一步,德仁堂在醫與藥結合這一塊有什么動作?
鄒康祿:在醫與藥的結合方面,中醫館和藥膳餐都是健康產業鏈上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不會放棄,要發展成為連鎖;中醫館的擴張離不開政策的支持,藥膳餐也在不斷改進。德仁堂的中醫藥發展已列入成都市政府發展中醫藥的規劃中,未來,這二者應該都有更大的發展。
記者:德仁堂有沒有想過走出四川,走向全國,有具體規劃了嗎?
鄒康祿:是的,首先從北京開始,在北京打算開貴細中藥店,在其他城市也打算開一些旗艦店,購物環境要好,服務專業到位。其實現階段,德仁堂的產品已經銷往全國,比如在云南、湖南、湖北、陜西等地已有德仁堂中藥飲片專柜。
顧客對藥店的需求,已從以前的買藥治療到充分發揮便利性和專業性,再到今天治未病的預防、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