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4/9 0:00:00 來源:
未知
要以振興國藥為己任,去做人做事做藥,同時不負重托,不辱使命,承擔社會責任。這是河南宛西制藥董事長孫耀志一直遵循的道德底線。
孫耀志將企業理想與追求總結為“三三”理念:三個創造,即為員工創造機遇,為社會創造財富,為人類創造健康;三個突出,即突出繼承和弘揚張仲景的中醫藥文化,突出八百里伏牛山的中藥材資源優勢,突出中藥現代化制造現代中藥;三老放心,即讓老中醫放心,讓老百姓放心,讓老祖宗放心。
為達到這些目標,他一直強調“責任有多大,事業有多大。”凡事要“以義為先”,企業的命運與中醫藥發展、社會發展、民族健康福祉融為一體。正是他的擔當,引領了宛西制藥的發展方向,扛起了維護百姓健康的大旗。
受災支書的感動
“我帶領村民把這筆款用到修復道路和橋梁工程中去,早日恢復交通,恢復生產。”西峽縣陽城鄉陽城村支書沈緒生手捧愛心款激動地說。
西峽縣回車鎮黑虎廟村支書徐紅玉握著孫耀志的手說,感謝宛西制藥員工的關心和厚愛,及時送來了救災款。我們決不辜負你們的希望,帶領全村群眾重建家園。
去年7月,河南西峽縣遭受巨大洪災, 造成27萬人受災,直接損失34億元。此時宛西制藥的各種經濟損失也達2000多萬元。其中包括道路沖毀,車間內澇,設備、原料受損,部分企業全面停產。
在這危急關頭,孫耀志急災民之所急,解災民之所難,不顧自己遭受經濟損失,帶頭捐款,并號召員工慷慨解囊,在很短的時間內捐出100萬元愛心款。隨即組織有關人員分別到12個鄉鎮22個行政村查看災情,慰問鄉親百姓,并將捐款發放到災民手中。
孫耀志認為,宛西制藥33年的快速發展,得益于西峽政府給予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得益于西峽人民的關心與支持。我們拿出愛心款幫助災區,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回報社會的舉措。在33年的時間里,宛西制藥創造出“三個一半”:年上繳利稅占當地財政收入的一半,基地農民占當地農民的一半,宛藥員工占當地就業職工的一半。
其實,每逢國家遭受災害,宛西制藥始終不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以實際行動詮釋人間大愛。2003年“非典”期間,他們將價值160萬元的“防非2號”中成藥,贈送給西峽縣所有中小學學生;2008年汶川地震,他們在第一時間向災區捐贈價值106萬元救災藥品和100萬元現金;2010年玉樹地震,他們捐贈價值20萬元的藥品;同年,江西撫州10萬人遭洪水圍困,他們立即調配216箱仲景牌清熱解毒口服液、藿香正氣丸,將價值50萬元的藥品火速送往救災前線……
種植大戶的感謝
家住河南西峽縣寨根鄉方莊村的潘茂章,去年初給孫耀志寫了一封感謝信,感謝孫總以及宛西制藥給自己帶來了財富,改變了貧窮狀況,成為遠近聞名的山茱萸基地種植大戶。
原來,潘茂章家境貧寒,姊妹又多,13歲被迫輟學,整天在家里的二畝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年過去了,依然一貧如洗。雖然也養過豬,承包過林場,都沒有擺脫貧困。1998年,宛西制藥人員來到方莊村考察,與農戶商討共建山茱萸基地的種植意向。依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管理模式,提出由農戶負責管理、采收、加工,公司提供農藥、化肥、指導、收購的計劃,并與農戶簽訂了30年的合作協議。
隨后,宛西制藥投資15萬元,幫他們修通了上山的道路;2009年,公司投資近20萬元,清理河道、整修河壩以及公廁;技術人員深入山茱萸基地,手把手教農民修剪根枝、發放農藥、化肥,帶領農民施肥、涂白;收購季節,技術人員安排摘果時間,提供科學加工方法,提高干皮質量。
“如今再也不用擔心管理和銷售問題,我還還清了貸款,房子由原來的小土屋變成了二層樓房,家用電器應有盡有,日子越過越幸福啊!”潘茂章在信中坦誠以告。
2002年,這個山茱萸基地成為“國家唯一通過GAP認證的藥材基地”,潘茂章多次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2007年、2009年被縣政府評為“科技致富帶頭人”和“農村種植狀元”。
在50萬受益農民中,潘茂章只是其中的一個。為了使更多的農民脫貧致富,宛西制藥還成立了張仲景大廚房有限責任公司,利用生產香菇醬等綠色健康食品機會,帶動10萬菇農從事食用菌生產。現在,以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村的重點支柱產業,農民60%的收入來自這個產業。
莘莘學子的感悟
“我愿用幾十年的時間證明,那個曾經年輕的自己在醫圣張仲景腳下叩首時許下的莊嚴承諾,即傳承創新中醫藥,為中醫藥事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第四屆張仲景獎學金獲得者、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袁爍南陽之行寫下的感想,代表了一代中醫藥后學的心聲。
另一位第四屆張仲景獎學金獲得者、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周紫瓊曾經困惑,怎樣學好中醫?如何將中醫藥發揚光大?參加了第九屆張仲景科技文化節,她終于從中找到了答案。她認為,傳承中醫就是傳承中國文化。近百年來,中醫藥的命運與中國傳統文化捆綁在一起,風雨飄搖,一路走來。中醫藥作為漢民族文化的優秀代表,不僅能防治疾病,而且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需求。傳承中醫就要傳承中藥。無論多高的醫術,沒有好的中藥,療效是會大打折扣的。
第五屆宛西制藥中國藥科大學委培班的杜甜甜是2010年二等獎學金的獲得者。她表示,盡心盡力完成自己的學業,維護宛西制藥未來職工形象,用實際行動為將來公司的發展貢獻個人的綿薄之力。
助學是宛西制藥履行社會責任的其中一項。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該企業捐資助學的資金已近5000萬元。其中,出資500萬元,在國內10所重點中醫藥大學設立“張仲景獎學金助學金”,資助1000名中醫藥博士、碩士;出資80萬元在河南中醫學院設立仲景學術傳承實驗班;連續21年向當地高考畢業生贈送保健藥品和發放獎學金;先后出資近500萬元,為西峽小學、中學以及鄭州大學、南陽理工學院搬遷、建設、購買儀器以及資助貧困生……
媒體老總的感嘆
去年9月,來自海外的10多家華文媒體代表走進南陽等地采風。他們從大氣磅礴的仲景文化廣場到青山綠水的仲景百草園,從瞻仰祭拜醫圣到觀賞張仲景“學醫、求訓、行醫、采藥和著書”的大型紫銅浮雕墻,被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風光深深陶醉,流連忘返。
澳大利亞《新市場報》總編輯任傳功興奮地說,通過參觀學習,我們才知道張仲景是南陽人,仲景文化是人們了解中醫藥源流和文化的重要平臺。中醫藥文化是一個地方發展的不竭動力,南陽要利用自己獨特的文化資源,打好中醫藥文化旅游牌。
加拿大《七天》報社社長尹靈滿深情地說,作為仲景故里的女兒,我牽掛著家鄉的一草一木和發展變化。仲景文化深遠厚重,我要用手中的筆,為弘揚中醫藥鼓與呼。
在西峽醫圣山,《澳門月刊》社長兼總編輯王定昌感嘆,你們生活在這個地方,太有福氣了。我要介紹澳門人來這里觀光旅游,認識中藥,享受中藥,來感受中醫藥文化。
“比品牌長的是文化。”孫耀志說,宛西制藥之所以快速發展,中醫藥文化的滋養與潤澤是最為重要的。出生于南陽的張仲景是中醫界的至圣先師,因此,繼承先師的學術思想,弘揚中醫藥文化,是中藥企業發展之魂。
在他的帶領下,宛西制藥潛心研究仲景學術思想,多次舉行仲景學術思想研討會、仲景經方臨床應用研討會、仲景文化筆會,組織“醫圣張仲景誕辰1860周年”拜祭典禮、紀念醫圣誕辰1860周年座談會、醫圣故里尋根行,參與舉辦9屆張仲景醫藥科技文化節,《仲景之光》改版升級……
此外,還積極參加中醫中藥中國行活動、第三屆北京中醫藥文化宣傳周、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工作座談會等現場活動;投資8000萬元分別在北京、上海、鄭州建設的仲景文化展館對外開放……
中醫藥文化,正在宛西制藥發揚光大;“仲景”品牌,正在華夏大地上書寫現代傳奇。(記者 周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