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4/19 0:00:00 來源:
未知
□李世榮
3月28日,國家發改委下調了青霉素、羅紅霉素等162個品種、近1300個劑型的藥品價格,平均降幅是調整前規定價格的21%,預計這次降價每年可減輕群眾負擔近100億元。可問題是,降價過后有些藥在市場上就很難看見了。
有消息稱,這是國家第27次下調藥品價格。不可否認,近些年來,國家為治理虛高藥價,確保老百姓買得起藥,一直堅持藥品降價等政策措施,使一些藥品價格明顯下降。但由于藥廠、藥商和國家大玩“躲貓貓”游戲,你降價這些藥品我就不生產、不零售,讓其在市場上銷聲匿跡,這種所謂的“降價死”成了不良藥廠、藥商抗拒政府降價的“法寶”和“潛規則”。
造成這種不正常現象的原因何在?上述報道援引業內人士的分析認為關鍵在于:一是比較利益導致降價藥退出市場。由于市場上高低價藥并存,部分藥商為了追逐自己的利益,自然趨高棄低。二是部分企業停止生產降價藥。這個道理誰都明白,如果藥品不能獲得必要的利潤,企業便停止生產這種藥品。三是藥廠放棄薄利多銷,導致“降價死”。
不難看出,所謂“降價死”的三大原因其實可以歸結為一個,就是部分藥廠、藥商、醫生受利益驅動而不愿生產、不愿售賣、不愿開降價藥品。根據這一邏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這些藥廠、藥商、醫生可以主宰降價藥的命運,這就叫人納悶了:我們的相關監管部門為何任憑部分藥廠、藥商、醫生決定著降價藥的生殺大權?
從這點來看,把藥品“降價死”完全歸責于部分藥廠、藥商、醫生身上,有些“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政府相關部門完全可以封殺、懲處這些藥廠、藥商和醫生,確保降價令落到實處,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就此而言,藥品“降價死”的關鍵是監管、查處不力,讓藥廠、藥商、醫生有機可乘,使降價令變為一紙空文,讓老百姓空歡喜一場。
實際上更嚴重的是,很多“降價死”的藥品并沒有真正“死”掉,而是換個名稱又“活”了過來,且價格上漲。原因無他,還在于:醫療衛生單位仍未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而持續不斷的藥品降價令大大壓縮了醫療衛生單位的生存空間,迫使他們不得不和政策“躲貓貓”。
由此看來,要想真正解決藥品“降價死”問題,關鍵在于政府必須讓醫療衛生事業回歸公益屬性,加大對醫療機構的投入,徹底改變以藥養醫的現狀,使藥價回到合理價位;同時要加大監管和懲處力度,對故意擾亂國家藥品市場、抗拒國家藥品降價令的行為嚴懲不貸,這樣才能根本杜絕“降價死”現象的出現。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