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4/25 0:00:00 來源:
未知
近日,2010年度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獎頒出,“脾癉相關理論研究及其應用”等10項科研成果獲一等獎;“中藥糖耐康干預糖耐量異常及胰島素抵抗研究”等39項科研成果獲二等獎;“透穴刺法治療中風后小腦性共濟失調臨床療效的研究與評價”等50項科研成果獲三等獎。本版特將一等獎獲獎項目整理,分上下兩期介紹,以饗讀者。
點擊1:脾癉相關理論研究及其應用
完成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天津天士力集團有限公司
完成人:仝小林、李敏、甄仲等
代謝綜合征(MS)是一組多代謝紊亂的復雜癥候群,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本研究通過對歷代文獻的系統梳理和對中醫基礎理論的深入挖掘,提出代謝綜合征的治療可歸屬于“脾癉”辨證論治范疇。
本研究形成了系統的脾癉理論;首次應用脾癉相關理論指導MS的治療,確立了治療MS的系列治法;通過系列臨床研究,證實了脾癉理論指導MS治療的有效性及科學性。
本研究通過對1267例肥胖人群的流行病學調查及80例腹型肥胖的生物學基礎研究,深入挖掘了膏人、脂人、肉人的人體測量學特征、中醫辨證要點,及與代謝性疾病的相關性,創新性地建立了三型肥胖數學模型;首次確立了腹型肥胖(膏人)的2個亞型——腹壁脂肪型、腹內脂肪型,及非腹型肥胖的2個亞型——脂人、肉人,補充了現代醫學對肥胖的分型。
本研究歷時20余年,對脾癉相關肥胖2型糖尿病的研究成果已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研究成果在10余個省80多家醫院廣泛應用。
點擊2:恒古骨傷愈合劑治療激素相關性股骨頭壞死
完成單位:昆明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昆明學院
完成人:趙宏斌、胡敏、唐薇等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云南省多項基金資助下,課題組歷時7年,從血脂、組織形態、超微結構、成骨關鍵靶點基因調節等方面,對云南彝藥恒古骨傷愈合劑治療激素相關性股骨頭壞死進行了基礎及臨床應用研究。
項目通過自主創新,開發出從兔股骨頭中直接提取出總RNA的新技術,在此基礎上,采用經本課題組改良后的新型SANFH兔模型,同時以免疫組化、原位雜交和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動態、定性和定量地研究了恒古骨傷愈合劑對該動物模型股骨頭壞死修復過程中內源性成骨關鍵靶點基因VEGF、Cbfa1和BMP-2表達的影響,發現該動物模型股骨頭內源性VEGF、Cbfa1和BMP-2基因的表達受到較明顯和較長時間的抑制,而恒古骨傷愈合劑可較明顯地促進上述3個基因的表達,以用藥時間長者效果明顯;恒古骨傷愈合劑對正常兔股骨頭內VEGF、Cbfa1和BMP-2基因的表達無影響。
目前,恒古骨傷愈合劑治療SANFH、新型SANFH兔模型、從骨組織中直接提取總RNA等科研成果已在實際應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
點擊3:抗疲勞診治方法的基礎與應用研究
完成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一一醫院
完成人:賈丹兵、李乃民、王正雷等
本課題以肝脾疲勞、心腎疲勞、臟腑氣血虧損疲勞3個證型為切入點,用內治療法抗疲勞和抗缺氧中藥制劑以及外治療法紅光照射進行干預。
本項目通過臨床觀察,研究藥物與紅光照射對疲勞不同證型人群的治療效果;通過復方中藥制劑對運動力竭人員的運動性心肺功能的干預測試,來驗證其抗疲勞、抗缺氧的療效;通過臨床觀察,建立中醫舌診、脈診的計算機模型;對篩選的抗疲勞、抗缺氧復方中藥制劑進行動物實驗,分析總結出抗疲勞、耐缺氧的作用機理;通過動物實驗來研究紅光照射對其體內能量物質的影響。
研究建立的中藥復方制劑1、2、3號與紅光照射治療在上海、沈陽、長春、大連、哈爾濱等地12所軍內外醫院應用,取得良好療效,其綜合有效率為96.55%,治愈率為87.78%。研究過程出版專著1部,在專業期刊及學術會議發表論文36篇。
點擊4:“腦心同治”治療中風、胸痹
完成單位:陜西步長制藥有限公司
完成人:趙步長、伍海勤、趙濤等
在中醫藥“異病同治”、“腦心同治”理論指導下,研制而成治療中風和胸痹的純中藥復方制劑——腦心通膠囊。
基礎研究表明,腦心通膠囊對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性腦損傷具有保護作用,可減少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IR)后腦含水量,并增強腦組織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表達,從而起到神經保護作用;其對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引起的腦水腫的保護作用機制與降低腦組織MPO活性、減少模型大鼠腦組織ICAM-1、VCAM-1、E-selection的表達相關。臨床研究:腦心通膠囊“腦心同治”的功效,治療中風(腦梗死)、胸痹(冠心病心絞痛)療效確切、安全可靠。
點擊5:中醫古籍搶救、發掘與利用
完成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完成人:曹洪欣、崔蒙、薛清錄等
本項目立足世界范圍內中醫古籍資源普查,編纂出版了《中國中醫古籍總目》(包括國內150個圖書收藏單位的13455種中醫圖書),創立了以“學術分類為核心的中醫古籍三級分類體系”;編輯了《海外回歸中醫善本古籍研究文集》(包括海外11個國家、兩個地區137個圖書館收藏的中醫古籍2.7萬部),并根據書目調查結果與實地甄選,將流散海外、國內失傳的420余種中醫古籍復制回歸(超過30萬頁),搶救了對中醫學術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的珍稀文獻。
本項目開展了中醫古籍的原生性與再生性保護研究。制定了中醫古籍保護環境和修復技術規范,發掘了歷代中藥防蟲、防潮等古籍保護方法,建立了中醫古籍原生性保護技術體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再生性保護,研制了“中醫藥珍善本古籍多媒體數據庫”和數字化的“海外回歸中醫古籍善本集粹”,實現了中醫古籍信息資源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