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4/26 0:00:00 來源:
未知
在生物醫藥領域,實驗動物除了承擔產品質量生物檢定外,還是藥品、生物制品以及診斷試劑等生產的原材料,實驗動物已經變成了“會走路的藥廠”和“移植器官庫”。日前,有關專家表示,實驗動物相關領域的快速發展,將成為我國藥物研發的“助推器”;同時,專家們呼吁,當前,在我國努力從醫藥大國向醫藥強國轉型的過程中,我國實驗動物領域相關研究和發展與發達國家仍然存在差距,諸多嚴峻挑戰需一一應對。
實驗動物與藥物研發息息相關
在20世紀的醫學史上,1956~1962年的“反應停”事件堪稱最大的藥物災難,給全世界敲響了藥品安全的警鐘。究其原因,就是未選用合適的實驗動物開展真實有效的致畸動物實驗,最終導致全球先后誕生了一萬多名畸形患兒。
上海實驗動物學會副秘書長、復旦大學實驗動物部副主任楊斐副教授告訴記者,實驗動物是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支撐條件,是一種完整的生物型研究工具和試驗對象,作為相似度高、可控性強、使用經濟、操作簡便的有生命模型,實驗動物廣泛運用于探索生命奧秘、研究疾病機理及防治等生命科學各領域,成為繼試劑、儀器和信息之后,生命科學研究不可替代的第四大必備條件。楊斐說,生命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它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實驗動物:在疾病機理研究中,實驗動物以身試病;在新藥研發和生產檢定過程中,實驗動物以身試藥;在疫苗生產和檢定中,實驗動物以身試毒。從1901年諾貝爾獎設立開始,有超過70%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包含動物實驗的研究。
以藥品為例,實驗動物是用藥安全的首要保證。在藥品上市使用前,都要求必須先經國家指定的機構采用實驗動物進行安全性評價。“藥品除了要用人類疾病動物模型進行藥效研究外,還要使用小鼠或大鼠進行急性毒性實驗,使用犬或猴進行長期毒性實驗,甚至要連續觀察多代以判斷是否具有生殖毒性和蓄積效應。”
我國實驗動物用量居世界第二
楊斐談到,鑒于實驗動物在醫學、獸醫學、藥學、營養學、計劃生育與優生等領域的重要作用,當前,美國、日本和歐洲等發達國家紛紛搶占該領域的戰略制高點,無論是在實驗動物專業組織和機構的發展壯大,還是在實驗動物的研究、管理與法規的建立方面都走在了前沿。
蘇州大學醫學部實驗動物中心主任薛智謀教授介紹說:“在美國,生物科學課題投資的40%涉及實驗動物;60%的生物學科研課題需要實驗動物。”楊斐也談到,美國衛生署每年的經費是4億美元,用于培養1萬人和資助2萬個課題,其中有50%的任務要利用實驗動物進行研究才得以完成。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內設有45個動物資源開發中心,其中有37個設在各大學醫院的比較醫學系、獸醫學院的實驗動物科學系以及專門研究所內。美國衛生署的腫瘤研究中心,每年的研究經費2.2億美元,而需要利用實驗動物進行研究的課題占1.4億美元。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實驗動物學有了一定的發展,在改革開放之后進入飛速發展期。1982年至今,我國先后建立了天津實驗動物研究中心、北京實驗動物研究中心、上海實驗動物研究中心和云南靈長類實驗動物研究中心4個國家級實驗動物研究中心。1998年至今,科技部相繼建設了國家嚙齒類實驗動物種子中心(北京中心和上海分中心)、國家遺傳工程小鼠資源庫、國家實驗兔種子中心、國家SPF級禽類種源基地、實驗用比格犬種源基地。2002年以來,科技部又先后啟動了國家實驗用小型豬種質資源基地、國家實驗用獼猴種源基地、國家實驗靈長類種質資源中心的建設,初步實現了種質資源的保存、共享及戰略儲備。
楊斐透露,目前,我國從事實驗動物工作的單位約有5000多家,其中1000多家為生產單位,4000多家為使用單位,實驗動物機構中從業人員總數已超過2萬人,在技術人員中本科以上學歷占1/3以上,其中多數為研究生畢業。我國每年實驗動物的總產量為2000萬只以上,2008年使用量達1800萬~1900萬只,緊隨美國其后位居世界第二,其中清潔級及以上實驗動物占50%以上,年產實驗動物超過20萬只的單位已有10多家,初步形成了實驗動物產業。
有待從用量大國向資源開發強國轉變
楊斐認為,我國的實驗動物科學起步較晚,基礎較差,實驗動物的規模及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相當的差距,是一支“潛力股”,可供發展的空間巨大。
首先,相關政策法規有待健全。我國缺少實驗動物國家層面的法律或行政法規,國家科技行政主管部門的規章亟待修訂,實驗動物的保護、福利和倫理審查法規也缺失。同時,國家層面缺少日常監管機構,難以主動進行有序管理。
其次,質量標準體系不完善,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滯后。我國很多用于科學實驗的動物如實驗用豬、羊、魚類、爬行動物類、昆蟲類等都缺少質量控制標準。楊斐舉例說,《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治療高血壓藥物的藥效檢定動物實驗必須使用貓為實驗動物,但目前尚無實驗用貓的國家標準。此外,實驗動物質量監控網絡不健全;實驗動物技術標準體系不夠健全;缺乏全國實驗動物質量普查和報告制度;實驗動物質量檢測新指標、新方法、新技術的研發能力不強;缺乏實驗動物診斷實驗室的國際評估認證和比對等。
第三,缺乏有利于實驗動物資源共建、共營、共享的政策法規、運行機制和管理辦法;亟待建立實驗動物生物信息數據庫;實驗動物自繁自用、實驗設施使用率低下,實驗動物資源商品化、市場化和社會化程度低,亟須加強實驗動物資源整合和共享體系的建設等。
第四,實驗動物現有品種資源不足、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我國實驗動物品種資源約500種,僅占世界資源的1/10。雖然如常用嚙齒類實驗動物等研究應用較為成熟,但模式實驗生物(如線蟲、果蠅、家蠶等)研究與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楊斐強調,我國特有的并具有優勢的實驗動物資源開發滯后,研發力度與國際化程度不高,有待從實驗動物用量大國轉變為實驗動物資源開發強國。
此外,楊斐認為,目前實驗動物飼育等高級人才短缺,從業人員資格認可制度尚待建立。實驗動物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分布不均,高學歷、高技能人才絕大部分分布在實驗動物使用單位,而在實驗動物生產單位則寥寥無幾,且持證上崗的比例不高。據統計,上海市一些專門生產實驗用兔、犬、豬等大動物的私營企業,其一線實驗動物飼育人員持證上崗率不足30%。
薛智謀也認為,實驗動物的品種單一,動物級別較低,生產利用率不高,實驗動物的研究開發尚未專業化、市場化,缺乏統一的評判標準,技術水平不一,動物實驗缺乏專用的器材、設備……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生物醫藥及生命科學的發展水平。當前,西方發達國家的動物實驗尤其是大動物的實驗(狗、豬、猴)正逐步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正在逐漸發展成為全球藥物研發的創新中心和新興市場,這迫切需要我國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形成產業化、社會化供應,提高服務能力和質量,與國際接軌發展。
相關鏈接
實驗動物
實驗動物是指由人工飼養、繁育,對其攜帶的微生物及寄生蟲實行控制、遺傳背景明確或者來源清楚,而應用于科學研究的動物。目前,除了遍布世界各地實驗室的大鼠和小鼠之外,豚鼠、兔、狗、豬、猴、雞等也都是常用的實驗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