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5/5 0:00:00 來源:
未知
兩位外地朋友來京看病,還沒住院,就到處托關系找熟人。他們說,不找熟人心里沒底。一位說,某人因為沒找到熟人,給醫生的紅包送不出去,結果進了手術室,醫生說血壓太高做不了手術,又被推出來了。另一位說,某人患
心臟病,醫生說放了兩個支架,幾年后檢查發現,根本就沒放支架,白花了冤枉錢。
其實,這些大多屬于坊間傳言,很難證實。但是,對于患者來說,卻是寧可信其有。這反映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即患者看病時缺乏安全感,常常“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不久前,《瞭望》周刊聯合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在受訪者認為最不誠信的五大行業中,
醫藥衛生誠信度最低。這說明,醫生的公信力嚴重滑坡,醫患之間的信任日益脆弱。
醫生本是最受尊重的職業之一,如今為何形象一落千丈?這與整個行業的公信力下降不無關系。最近一段時間,醫療行業的負面新聞頻頻曝光。例如,七旬老漢住院被收處女膜費、東莞膽結石患者住院28天花45萬元、濟南輸液要收“板凳費”、珠海9家公立醫院藥劑科科長全部落馬等。這些事件不斷刺激著公眾的神經,蠶食著醫患之間的信任。其實,負面新聞只是表象,問題的根源在于醫療體制積弊日深。正如列寧所說:“泡沫在上面,深流在下面。然而就連泡沫也是本質的表現!”
長期以來,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公立醫院實行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的政策,公益性日漸淡化。很多院長把醫院當成了
企業,把創收當成了政績。他們拼命跑馬圈地,擴張規模,搞“軍備競賽”。為了早日收回投資,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醫院往往鼓勵科室創收,并將績效考核與收支結余掛鉤,逼迫醫生淪為“商人”。與此同時,醫生的勞務技術價值被嚴重低估,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很多人
心理失衡,于是鋌而走險,靠收紅包、開貴藥等牟取私利。這些因素都直接導致了醫療行業公信力下降,患者對醫生充滿戒心。
醫療行業公信力下降,傷害的不僅是患者,也有醫生自己。近年來,醫生的尊嚴感和幸福感越來越低。中國醫師協會2009年發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調查顯示,六成醫生對當前的行醫環境不滿意,九成醫生認為自己付出與報酬不相符。不久前,丁香園網站做了一項調查:38%的醫生感到行醫環境“惡劣”,感到“尚可”的只占13%;25%的醫生認為患者對醫生“不尊重”,認為“友好”的僅為12%。可見,在一個畸形的醫療體制下,醫生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內心必然缺乏尊嚴感。而尊嚴是幸福的基礎,如果沒有尊嚴感,自然也不會有幸福感。
如何才能挽回醫療行業的公信力?從根本上說,必須鏟除腐蝕醫療行業公信力的制度土壤,讓公立醫院告別“逐利性”,讓醫生告別“逐利心”。公益性是公信力之本,只有醫院回歸公益性,醫生回歸公益心,才會獲得公信力。因此,政府應明確公立醫院的定位,建立科學的補償機制,使其擺脫創收沖動,把維護患者利益作為最高目標。同時,大幅提高勞務技術價值,增加醫生的陽光收入,使其憑借醫術就能過上體面的生活。在此前提下,政府可以嚴格監管醫生的行為。對于收紅包、吃回扣醫生,一律吊銷執照或者繩之以法。
醫生公信力滑坡,既是道德問題,也是制度問題。道德是柔性約束,制度是剛性約束。好人遇到壞制度,可以變壞;壞人遇到好制度,可以變好。因此,惟有深化醫改,革除制度弊端,才是釜底抽薪之策。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