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4月2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印度已超過美國成為中國原料藥第一大出口目的國。
根據醫保商會統計,我國原料藥出口目的國排名前10位的分別是印度、美國、德國、日本、韓國、荷蘭、巴西、意大利、西班牙和比利時。對這10個國家的出口額占原料藥出口總額的62.25%。在這10個國家中,8個為發達國家,只有印度和巴西是發展中國家。主要出口目的國市場增長幅度均超過20%,意大利增幅最大,達36.67%,印度則以34.72%的增幅緊隨其后,且一舉超過美國成為中國原料藥第一大出口目的國。
量價反差較大
近年來,我國制藥業迅速發展,作為原料藥和醫藥中間體全球最大的供應商,中國已經樹立了其牢固的國際地位。從2002年到2008年,我國原料藥出口年均增長率都在24%以上,僅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額有所下降,但2010出口額又達到203億美元,增幅達26%,恢復了高速增長的態勢。
2010年,中國原料藥出口到178個國家和地區,重點出口市場為亞洲、歐洲和北美,這三大出口市場的出口額占了全部原料藥出口的87.29%,出口增幅均在20%以上。三大市場比重和格局與往年大致相當,其中,亞洲市場出口量價齊升,比重增加1.06%;歐美市場出口量增長較大,但出口均價方面,歐洲市場微跌,北美市場微升,幅度不到1%。非洲市場也是量價齊升,出口額增幅達25%,拉美市場出口額增幅達26%,各大洲原料藥市場增幅均超過20%。
中國生產的原料藥種類豐富,大宗原料藥的國際市場需求旺盛。從具體種類來看出口量較大,2010年出口額超過10億美元的大類品種有3種,維生素類以23億美元高居榜首,中樞神經系統用藥以13億美元排名第二,解熱鎮痛類以10億美元擠進前三,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也緊隨其后,為9063億美元。
2010年,有兩種原料藥的出口量和均價變化呈現出一種“過山車”樣的情況:心血管系統用藥以5450%的增幅高居增幅榜首位,將其他種類遠遠拋在腦后,但在出口量增幅巨大的情況下,其出口均價卻居降幅榜首,降幅達95.92%,形成巨大的量升價降反差。與此形成對比,四環素類居出口量萎縮榜首,降幅接近30%,而其出口均價則居增幅榜首,為61.5%,形成量減價升的態勢。除此以外,出口量增幅超過40%的大類品種有林可霉素類(71.64%)、頭孢菌素類(49.19%)、消化系統類(48.98%)、呼吸系統類(41.86%)。出口均價增幅超過20%的大類品種還有大環內酯類(38.01%)、激素類(26.68%)。有近32% 的大類品種出口均價下降,除心血管系統類藥降幅最大外,維生素類降幅達16.64%,林可霉素類降幅為13%。
今年有望增長20%
醫保商會專家分析指出,雖然中國原料藥在國際市場上的優勢比較明顯,但從2010年的運行情況看,我國原料藥行業的發展還存在許多障礙和不足。如大宗產品產能過剩引發低價競爭、成本上漲較大難以向外方轉嫁、出口退稅前景堪憂、人民幣升值壓力較大、產業鏈延伸不足等等。但由于國際
醫藥市場依然在增長,中國原料藥在許多品種上優勢明顯,短期內無法替代,中國原料藥
企業的質量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所以中國原料藥出口保持穩定高速發展是可期的,預計2011年中國原料藥出口有望保持在20%左右的增速發展。
醫保商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一季度,中國原料藥進出口繼續保持高速發展,進出口總額為70.23億美元,同比增長29.65%。其中出口額為53.63億美元,同比增長31.31%,增長主要是由數量拉動,出口量增幅達39.53%,出口價卻下降5.89%,說明國際市場的競爭依然激烈,出口企業的利潤呈下降趨勢。進口則量價齊升,進口額達16.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4.55%,價格漲幅超過數量漲幅,達12.44%,說明進口產品的結構在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