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5/9 0:00:00 來源:
未知
中藥材價格上漲,兩頭苦的都是老百姓。這些常用的中藥材,價格為何漲得這么離譜?業內人士分析了五大原因:需求增大、供應減少、生產成本增高、中醫坐堂醫收費的增加等等,還有就是人為炒作。
漲價原因·需求
中藥材需求增大
“我感覺中藥材漲價,是從2009年開始的,此后一步步攀升,到了現在的離譜天價。”山東中
醫藥大學附屬
醫院副院長、呼吸科主任醫師張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09年國內局部地區爆發甲流疫情,作為山東甲流防治專家組成員,他撰寫了我省的甲流中醫防治方案。處方公布后,里面的幾味中藥材價格就猛漲。
“甲流防治處方里有雙花、川貝、桔梗,這些都是常用藥材,現在都漲了。”張偉嘆了一口氣,“我當時方子里沒用人參,用的是太子參。人參偏燥,北方本身天氣偏燥,考慮太子參補氣又不燥、濕潤溫和,藥性來得平緩,關鍵是還非常便宜,老百姓是參就認,就用了這個。”但是就是這么個“不值錢”的東西,由原來的每公斤不到20元,到了目前的每公斤560元!雖說話語有點自責的味道,但歸根到底,部分中藥材的猛漲,根源還是需求增大了。
這幾年公共衛生事件相對較多,從非典、人禽流感、甲流到手足口病,這也助推了中藥價格上漲。
漲價原因·天災
氣候異常致減產
國內一家知名連鎖中
藥店的山東經理告訴記者,中
藥材價格猛漲,除了需求增大,還和種植面積減小、氣候異常導致的減產有很大的關系。
他告訴記者,從2000年開始,國內中藥材種植面積就以每年20%的速度在遞減,尤其是那些野生的藥材,比如柴胡、甘草和黃芪。“這些尤其少得厲害。”此外,就是眾所周知的原因,汶川的地震、西南的大旱、兩廣和東北的澇,都是導致一部分中藥材減少的重要原因,而這些地方是我國中藥材的主產區,大約集中了全國2/3的產地。
漲價原因·成本
生產成本提高抬高價格
此外,業內人士認為,中草藥價格漲得這么厲害,還和生產成本提高有關。“像棗一樣大的禹南星需要去皮,但是專用的去皮機械比較貴,這樣就需要用雙手挨個去皮,現在人的勞動力成本這么高,禹南星的價格能不漲?可以說,落后的生產力導致了禹南星生產成本的增加。”張偉說。
“中草藥如果嚴格按照國家的GMP來做,成本肯定還要高。”這位山東經理告訴記者,前幾天他去北京準備進一套中草藥的檢測設備,設備是進口的。只要把產品放進去,它很快就能鑒定出成分、產地。很不錯,一問,200萬,沒買。“這200萬加到中草藥里,得賣出多少才能回來成本?”
“如果按照GMP來做,中藥材必須得是在無菌的環境里烘干,這上一套設備、每天耗電又得多少錢?”
漲價原因·炒作
價高背后有炒作的身影
“原來產新的時候意味著便宜,現在看來,這種觀念也不對了。”剛從河北安國回來的濟南市建聯中藥有限公司
采購總監樊慶龍最近一直在想這個事兒,怎么琢磨怎么不對。
“像花類、葉類、根莖類中藥材,一般每年都產新,你想馬上大量上市了,價格應該高不到哪里去,可是你去產地問問,價格居然比市場的還高!”
樊慶龍表示,這里面有人為炒作的成分。中藥材市場其實與房市差不多,大家“買高不買低”,“150元一公斤不買,認為還能降降,降來降去,‘降’到了一百七八一公斤,你買還是不買?還是趕快買上點吧。你高價買了,到了產新的時候,新的價格低了,你的舊貨不就賠本了嗎?它能讓自己賠本嗎?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提高新貨的價格。”
“有些是游資炒作,有些未必就是游資。像雙花、三七等。每年產新的時候,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有些大股東雇人在藥材市場上‘喊價’,就是所謂的‘藥托’,放出口風,某種中草藥又要漲了,讓采購方自己思量。”樊慶龍說。
游資的炒作,他們找出來的佐證有兩個:一是供貨商手里明明有好多貨,一個品種有幾庫,就是不出手;還有一個是中成藥的價格漲幅遠遠低于中草藥,近幾年來漲幅不超10%甚至更低。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