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5/16 0:00:00 來源:
未知
多元化辦醫勢在必行
多種資本開始進入
有業內人士指出,公立醫院改革不但要解決體制問題,也有賴于多元化醫療服務體系的推動。目前,我國正在積極探索形成多元化醫療服務體系。
在剛結束不久的2011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指出,政策應該松綁,真正辦好民營醫院,引進外資,而不只是口頭上講一講。只有這樣,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在數量和質量上才能不斷發展,才能真正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不同層次的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同時,才能使我國的醫療技術水平跟世界先進技術接軌,真正發展起來。
多元化辦醫勢在必行
公立醫院是我國衛生醫療體系的主體。據統計,目前我國有公立醫院14086家,擁有床位273萬張、衛生人員346萬人,分別占全國醫院數、醫院床位數和醫院衛生人員數的71%、90%和91%。公立醫院提供的診療和住院服務,占全國醫院診療和住院人次的90%以上。
“公立醫院有個弊病,就是壟斷了醫療資源。全部好的資源都在公立醫院,越大的醫院壟斷得越多;同時缺乏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進一步改革的動力。”黃潔夫指出,“必須有這樣的設計,有這樣的一個工程,把全體醫務人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因此要大力支持民營醫院,要相信大多數的民營醫院是好的,而且民營醫院必須得大發展。”
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2011年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安排》中明確指出,要推進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引導非公立醫療機構依
法規范執業,加強醫療安全質量的監督檢查、審核和評估。對于在發展過程中長期“營養不良”的民營醫院來說,這無疑是極大的利好消息。
然而,普通百姓對于非公立醫療服務機構卻心存憂慮,他們最擔心的是民營醫院醫療服務質量是否過關,以及收費是否合理。湖南老百姓
醫藥連鎖公司董事長謝子龍指出,不能用個別的現象否認整個民營醫院。“有一些民營醫院、尤其是一些所謂專科醫院,總共投資才幾百萬元,萬一出事或許就一跑了之。而大多數正規的民營醫院投資起碼都是幾億元,這么高的成本誰敢拿病人開玩笑啊。”
但監管仍然不可或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認為,衛生部最重要的職責是強化醫療機構的市場準入機制及其最低服務質量保障。“醫療機構準入機制是一道門檻,攔截不合規范的醫療機構,保證醫療服務的基本質量,防止黑醫院、黑診所等混入。這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他指出,服務質量包括服務技術及服務態度,“醫院水平取決于醫生水平,因此,有關部門應加強對醫生技術水平的培訓和考核。”
有專家指出,醫療衛生問題是重大民生問題。確保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共產品屬性、確保每個公民都能平等地獲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是政府應盡的責任;超出基本需求范圍以外、表現為私人產品屬性的醫療衛生服務,應通過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來滿足,這有利于提高效率與服務質量、降低成本。實踐證明,任何單一化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模式都有局限性,只有政府與市場有機結合,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場各自優勢,實現各類提供主體、提供方式和服務內容的有效結合,才能提供令公眾和社會滿意的醫療衛生服務。為了保證服務的靈活與及時,這種結合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分層次、多元化、競爭式的醫療服務體系才能真正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不同層次的醫療衛生需求。
多種資本開始進入
沒有人懷疑,社會資本的加入及其活力的釋放,必將加快公立醫院改革的步伐,并發揮“鯰魚效應”,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在醫療衛生領域的合理配置。記者近兩年對醫療領域投資的追蹤也印證,目前,隨著新醫改的深入推進,業內、業外和境外資本都對醫療服務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世紀醫療投資集團副總裁李皓告訴記者,目前北京民營醫院多以閩資為主,這些醫院在經歷了初級發展階段(即最初的張貼醫療小廣告、承包醫院科室)后,現在已有足夠能力開設大規模的專科醫院,如婦科、男科、不孕、骨科等,其中一些醫院的純收入已經達到每年數千萬元。在營銷模式上也從最初的單純打廣告(甚至過度宣傳),逐步提升為一些專業化的宣傳推廣模式。
與閩資相比,北大國際醫院集團的投入要大得多。該公司于2003年成立,依托方正集團和北京大學醫學部的豐厚資源,目前已發展成為涵蓋醫療及醫藥行業的集團型
企業。其投資興建的北大國際
醫院,項目總投資約32億元,規劃占地面積297畝,總建筑面積31萬平方米。其中,醫療綜合樓建筑面積約25萬平方米,床位數1800張。如此規模的單體醫療建筑,不單在中國,甚至在亞洲都稱得上首屈一指。
出于對醫療衛生服務行業的信心,一些業外資本在進入醫療衛生服務領域時表現得更為迅猛。位于北京郊區的燕達國際
健康城,總占地約80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120萬平方米,總投資百億元人民幣,由六大版塊組成,即燕達醫院、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醫學研究院、醫護培訓學院、國際會議中心和燕達醫學院。而大手筆投入建設國際健康城的燕達實業集團,則是一家經營高、新建材和房地產的企業。
相對本土資本的一擲千金,境外資本在投入醫療衛生服務方面表現得比較謹慎。一家政策咨詢服務機構的老總告訴記者,由于政策利好和巨大市場潛力的吸引,外資非常愿意在中國開設醫療服務機構,但由于政策細節的缺乏,外資大多準備先“試試水”,開設一些小型的專科醫療機構,并且對投資規模較為謹慎,例如很多外資醫院采用租賃方式,而非自己大量投入購買大型的醫療設備。
衛生部部長陳竺指出,一旦空間放出,且逐漸納入醫保報銷范疇,對于民營醫院自身來說,缺的不是錢,不是地,而是人才。因此,衛生部將考慮進一步放松多點執業,讓更多優秀醫師參與到民營醫院的建設中.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