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5/18 0:00:00 來源:
未知
學科定位有待明確
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國家級計劃有待建立
毒理學是研究外源化學、物理和生物因素對生物體和環境生態系統的損害效應和機理,以及預防、救治或改善措施的綜合性學科。作為維護環境友好與生態平衡、保障人們生命安全與健康的重要支柱學科,毒理學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已成為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主要科技支撐力量之一。近日發布的2010~2011年《毒理學學科發展報告》的主要撰稿人——中國毒理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研究所研究員周平坤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我國毒理學發展呈現出跨越式發展的良好勢頭,但是,仍有一些發展瓶頸有待突破。
學科定位有待明確
當前,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的危險評估和治理、新物質與新型材料(如納米材料)、轉基因產品等的生物安全性、中醫藥產品毒性評估等新問題時,毫無例外地需要毒理學知識和技術作為支撐,因此,有必要做好毒理學學科發展和建設的頂層設計,給予毒理學學科更準確的定位。
周平坤表示,在我國國家學科體系中,毒理學學科目前仍然是屬于預防醫學下設的“衛生毒理學”學科,所有的招生、教學、人才培養和人才評價體系都是在此架構之下實施。而實際上,目前有很多院校、研究院所是掛靠在其他學科方向招收和培養毒理學人才的,這非常不利于社會所需的高層次毒理學人才的發展和專業隊伍建設。“衛生毒理學”學科地位現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現有的定義包含不了環境毒理學、生態毒理學、藥物毒理學、飼料毒理學、獸醫藥毒理學、軍事毒理學等很多毒理學分支學科,其相互的關系也比較模糊,這就導致這些分支學科的地位和作用未得到應有的體現。
周平坤認為,我國毒理學的教學、科研和管理體系發展仍有待逐步探索和完善,需要給予正確的學科地位,建立“大毒理”的觀念,向國家一級學科發展。只有這樣,毒理學學科才能更好地緊密結合國家安全與人們健康事業的需要來開展高素質專業人才培養、人才體系建設,促進科研創新和科技進步,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目前,我國已有一些大學的毒理學學科發展為國家或省部級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和國家精品課程,有的毒理學研究基地已成為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或重點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規模和質量上與其他優勢學科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周平坤介紹,由于學科定位的不明確,培養從事毒理學相關專業工作的碩、博士生的學術機構不僅涉及醫科、藥科、中醫藥等高等院校,而且還涉及工業、農業、林業、交通、海洋(事)、水產、理工、科技和師范、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相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這就造成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匹配。因此,迫切需要完善國家的毒理學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培養體系。
周平坤表示,除了將目前的衛生毒理學專業擴展為毒理學專業,以一級學科的規模設置各分支學科專業外,還要加強高層次人才的繼續教育培訓。他舉例說,作為國家毒理學學科最高級別學術團體和國家一級學會,中國毒理學會近年來針對已取得博士學位或有較好工作經驗的毒理學工作者,開辦了《現代毒理學基礎與進展》繼續教育高級研修班,目前已有全國各地200余位學員接受了培訓,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此外,他強調,還應建立與人才培養體系配套的措施,如建立國家級的毒理學人才評價和獎勵機制。如美國、加拿大、歐洲、日本、韓國在內的很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建立了國家“毒理學家資格認證”體系,并在國際毒理學聯合會(IUTOX)的組織協調下,正在推動國際互認工作。在中國毒理學會的組織下,我國也于2009年啟動了毒理學家資格認證,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正在加大力度推行此項工作,使之成為國家毒理學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
國家級計劃有待建立
目前,我國的毒理學研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小而全、重復分散、交叉重疊、各行其是、社會資源浪費的被動局面。為此,周平坤建議,可借鑒美國國家毒理學規劃和歐洲化學品管理局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全國通盤考慮,盡快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毒理學研究和安全性評價機制和協調機構,即中國國家毒理學計劃(CNTP)。
他表示,這一計劃可由政府有關部門聯合推行,發揮全國性專業學術團體如中國毒理學會、中國預防醫學會衛生毒理學分會等在政府決策咨詢和制訂、指導與協調毒理學規劃方面的作用,協調全國的毒理學測試方案,確定主攻目標,加強毒理學科學基礎,開發和驗證改進的測試方法,及時為公共衛生、管理及研究機構和公眾提供有關潛在有毒化學品的信息。集中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機構或高校,組織全國各地有專業基礎的單位,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共享資源、技術與信息,進行有計劃、多方位、多層次的聯合攻關。
此外,他建議,要加快建立符合國際慣例和中國國情的化學品管理體系和安全性評價體系。必須適當調整我國現有的化學品管理戰略方針和安全性評價體系,以適應國際化學品管理的要求;盡快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爭取盡早與國際接軌;完善我國GLP相關法規和技術標準,積極推進國際“安全性資料相互認可”在中國境內的實施。
周平坤表示,由于毒理學有其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重的鮮明特色,社會和公眾對其科學知識和技術成果的需求非常大,因此一方面相關部門應繼續加大對毒理學研究的投入;另一方面,要拓寬科研投入渠道,建立國家毒理學產學研產業聯盟,使更多的企業和民間資本能支持毒理學研究和技術平臺等的建設,讓更多的技術成果快速轉化為實際產品。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