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5/28 0:00:00 來源:
未知
本報記者 何文珺 北京報道
北京稀缺的土地資源趨緊,而巧立名目實為圈地的爭奪戰卻烽煙四起。
早在9年前就批準興建的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是目前北京地區土地資源保有量最大的專業園區,本應該在生物醫藥企業不斷集聚下日益凸顯規模經濟效應,但實際上其建設投產進程至今遲滯不前,藥企似乎成了只圈地不生產的殼子。
京最大專業園區冷置
記者日前來到位于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藥谷1號”的地界,放眼望去,阡陌縱橫,其間,平整硬化的路面、綠化隔離帶井井有序,各種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然而,偌大的土地上,一兩臺挖掘機靜靜地懸在半空,除去早先已建成的零星廠房外,更多的則是空曠的土地。
據記者了解,該產業基地擁有9.63平方公里規劃面積,是目前北京地區土地資源保有量最大的專業園區。
2002年12月31日,北京市政府批準在大興區設立北京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基地。然而至今已有9個年頭,園區的生產建設仍呈現一片寂寥。
“園區批準后的這幾年,經歷過非典、全國性的開發區清理整頓,2005年3月管委會取得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土地使用規劃后開始了對園區的基建。”管委會人員介紹說。
2005年,北京協和藥廠、四環科寶、雙鶴、紫竹、三元等成為最早入園的一批企業。
2010年大興、亦莊兩區行政資源整合,兩區整合要實現“一套機構、兩個牌子”的模式,在此前已經歷過幾次更名的醫藥基地改名為“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醫藥產業園”,由管委會(區政府派出機構)和工委、北京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發展有限公司(隸屬國資委)共同管理。
據了解,國家和北京市給予基地發展的配套資金和優惠政策近年來不斷增加,如共享“高新區、產業區”兩種政策,而基地光基建一項的開發成本每平米在8000元,再加上土地成本以及風險投資,政府在9年間投入巨大。
“土地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一位管委會負責人坦言,“我們現在做的有點像風投,但是一般風險投資公司不愿做的項目,對中小企業先期進行孵化、培育,也是為大企業儲備資源。”
部分非藥企也成功拿地
“資本畢竟是逐利的,企業也有道德風險的問題,在某些情況下也會做出不道德的事。”上述管委會負責人表示。
隨著該產業園的崛起,一些敏銳的企業家把眼光投向了這塊創業的樂土。自大興、亦莊兩區開展聯合招商以來,同仁堂(600085,股吧)、華潤北藥等項目紛至沓來,投資額小到10億元,大到100億元,比如同仁堂一口氣吞下了500畝土地使用權,興建包括健康、股份、科技、物流等數個子公司。盡管對企業還有投資額不低于1億元的限制條件,趨之若鶩的中小醫藥企業并不在意,紛紛使出渾身解數競相爭逐。
“目前入駐的生物醫藥企業達200多家,一塊地,10家企業在搶,園區用地已基本飽和。”產業基地招商部的一位經理對記者說。
實際上,有些與醫藥并不沾邊的企業,也想進來分土地一杯羹。記者在北京市規劃委網站上看到,北京華玉電子有限公司、北京中鴻博雅印務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康美工貿有限公司、北京元陸鴻遠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市標致家具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夢狐服飾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在內的數家企業也以建廠房等名義購得土地。
對于園區唯一一家初具規模并投產不久的藥企,記者想現場觀摩一下該廠的生產環節,管委會以潔凈區不能進入為由婉拒了記者。記者發現其余幾家廠房落成但未開工的藥企,早已是人去樓空。當記者問及這里的情況時,管委會人員語焉不詳。
然而,遲遲不肯開工的生產建設令人質疑。
“康美藥業、四環科寶、同仁堂等幾個大的項目還沒有實質上的開工建設,去年3月只是搞了個啟動儀式。”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評價,醫藥企業在北京生產成本太高,多數企業在北京只是想圈塊地而已。
盡管北京集中了全國40%的醫藥高端研發人員、醫藥類研究機構,但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已是不爭的事實。
“目前基地在產業鏈條方面并不能體現得很多,況且在外地也可享受轉化的成果,并不一定在北京生產。”一位不愿具名的在京藥廠研發人員如是說。
事實上,醫藥資本本來就是專投于生產,投資活動不是非常活躍,而國內制藥企業中,生產能力閑置狀況相當嚴重,加之實施新版GMP改造后,片劑、膠囊、輸液、粉針和水針的設備利用率均不足30%,具備投資擴大再生產實力和愿望的企業不多;而新興的生物企業多數屬于“作坊型”,自身生存都面臨壓力,更遑論擴大再生產。
分析人士指出,在自身發展需要和國家政策導向的契合點上,也難以掩蓋土地蘊藏的巨大價值下的蠢蠢欲動。
地價狂飆引發圈地
在園區,一兩幢爛尾樓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兩家因資金鏈斷裂而難以為繼的企業仍在堅守。事實上,要轉租還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廠房改造,但土地一直在升值,或許是這些企業不愿放手的重要原因。
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位于北京市大興新城核心區、京開高速公路與南六環路交匯處的西南側。優越的區位條件,以及在北京南城發展行動計劃的引領下,新城規劃方興未艾,地價的飆升已不可阻擋。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現在基地內作為創新驅動平臺的國際商務中心,占地170畝,約30萬平米建筑規模,近期的競拍價為9.95億元,合每畝585萬余元,這塊工業用地曾于2008年流拍。
而北京協和藥廠一位負責人向記者表示,2005年為籌建子公司而買下基地190多畝土地使用權時每畝僅為20余萬元。也就是說,在幾年時間內,相同區域地價飆升約28倍之多。
而在此前,因為土地問題,入駐藥企與園區方面甚至于形成過對立。
早期置地的四環科寶的一位質量運行負責人向記者表示,2005年該企業在基地征了120畝地,由于當時土地產權不清晰,以及未履行招拍掛程序等原因,只拿到了50畝。但對于興建子公司需要籌建兩個凍干粉車間、兩個中藥生化提取車間來說,這個場地肯定是不夠的。這個問題直到2007年才得以解決。當時,扯皮的藥企還有廣西北生、北陸、雙鶴、紫竹,還有中檢所。
而記者了解到,按照新城規劃,現有生物醫藥基地還要向南整合原北臧村鎮的工業用地,向西拓展工業用地。據悉,土地的規模還要擴大一倍。而不斷擴張的生物醫藥基地,是否又將引發更多醫藥企業甚至非藥企的“圈地運動”,仍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