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6/2 0:00:00 來源:
未知
“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今后5年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總目標是,初步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這一目標包含哪些任務?這些工作將從哪些方面緩解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張茅近日就此接受了記者采訪。
記者:公立
醫院改革是緩解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關鍵環節,“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請問下一步如何推進這項改革,將從哪些方面突破?
張茅:“十二五”時期,要以群眾受益為“標尺”,著力解決建設基本藥物制度、公立醫院改革、完善基本醫保制度、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和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這5項任務中的重點、難點,不斷把醫改推向深入。公立醫院改革對其他改革任務有重要的制約和支撐作用,我們迫切需要加快公立醫院改革的步伐,爭取有所突破。
一是在試點城市開展重大體制機制改革綜合試點。要推進管辦分開、深化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政事分開、完善公立醫院治理機制;推進醫藥分開、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推進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完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制度;要實行上下聯動,建立公立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分工協作機制;實行崗位管理,改革公立醫院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在上述改革中,要突出醫藥分開,這是緩解看病貴問題的重要切入點,要通過完善補償機制,在總額控制前提下,調整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支付制度等方式,解決以藥補醫問題。
二是在全國推行惠民便民措施。今年,要緊緊圍繞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在全國公立醫院實施一批看得準、見效快的改革措施,如開展預約診療、優化診療流程、普遍開展雙休日和節假日門診,推廣優質護理服務和醫保費用即時結算等,切實改善服務,還要加大費用控制的力度,爭取在人民群眾得實惠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三是以開展縣級醫院綜合改革試點作為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突破口。縣醫院服務的縣域居民占全國總人口的70%,提升其能力有利于解決廣大群眾的看病就醫問題。同時,改革的復雜性相對較低,可以為大醫院的改革作出探索。今年要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總體要求,以改革以藥補醫、形成維護公益性的提高能力、加強協作、轉變機制為重點,以改革補償機制為重點,推進縣級醫院綜合改革。通過加強協作,要明顯提升縣級醫院服務能力,充分發揮縣級醫院城鄉聯動紐帶作用和縣域龍頭作用。
與此同時,還要促進非公立醫院
健康發展,加快衛生信息化建設,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加強醫德醫風教育,力爭形成公立醫院改革的基本路徑,維護公立醫院公益性質,同時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記者:當前,群眾對門診報銷、大病報銷、異地報銷等問題反映突出,“十二五”時期,在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方面將有哪些具體措施?
張茅:“十二五”時期將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和城鄉醫療救助等制度,提高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面和保障水平,提高醫保支付限額,建立健全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和異地就醫結算機制。到“十二五”末,爭取把衛生總費用中個人承擔看病費用的比例降至30%以下。
在完善新農合制度方面,提高籌資水平和基金監管運行水平要同步進行。“十二五”時期,新農合人均籌資水平爭取達到300元以上,建立動態籌資增長機制。
到“十二五”末,基本實現門診統籌全覆蓋,同時擴大大額門診特殊病種補償的病種范圍。將全面推行重大疾病醫療保障工作,提高對門診特殊病種和住院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通過與醫療救助制度的銜接,使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不低于80%。
各地要繼續建立健全新農合管理經辦機構,改善監管手段,提高監管能力。積極推進委托商業保險機構參與新農合基金經辦管理。
記者:在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方面,我們將有什么規劃?要注意哪些問題?
張茅:未來5年,我國要繼續提高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
標準,逐步擴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內容并確保覆蓋全體居民;將干預有效的重大疾病和危險因素的控制措施納入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擴大覆蓋的領域,如食品安全、職業衛生、飲用水衛生、
精神衛生、衛生應急等。
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要高度重視進展不平衡的問題。從目前監測情況看,公共衛生服務不同項目間進展不平衡,服務地區間進展也不平衡。一些地區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婦幼保健等傳統項目基本按原有服務內容和模式運行,而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等新增項目進展緩慢,有的甚至尚未普遍開展。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是醫改中關系國民長遠健康利益的一項至關重要的制度建設,各級衛生部門承擔主要責任,切實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管理和服務水平,使制度盡快惠及全體城鄉居民。
記者:“十二五”規劃綱要與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出一個重要的發展目標——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如何理解這個指標的意義?
張茅:人均預期壽命是度量人口健康狀況的最為重要的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綜合指標。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提示,人均預期壽命是一個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綜合指標。必須樹立大衛生的理念,從影響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入手,圍繞提高人均預期壽命的總目標,切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落實各項衛生工作任務,一方面要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基本藥物制度,不斷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提高重大疾病預防和應對能力;另一方面,要全面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擴大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范圍,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同時增加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國民健康行動計劃,加強對影響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與健康問題的有效干預,促進國民健康水平提高。
具體來講,有3項具體工作任務:一是關注重點人群。要在繼續提高婦幼保健水平、降低嬰兒死亡率的同時,關注60歲以上老年人的健康,可以進一步提高居民的預期壽命。二是干預重大疾病。要針對重大疾病增加新的干預措施,比較明顯的增加壽命預期。三是實施國民健康行動計劃提高預期壽命。“十二五”時期,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狀況的不斷發展和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通過組織實施一系列國民健康行動計劃,加強對重點人群和重點危險因素采取重大干預措施,將進一步提高平均預期壽命。(吳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