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6/27 0:00:00 來源:
未知
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王昌林日前對外透露了生物產業“十二五”發展路線圖。
根據該路線圖,在“十二五”期間,生物產業將以產業化、市場化、規模化和國際化為重點,通過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能源以及生物服務外包等,構建現代生物產業體系。
一位接近規劃編制的人士透露,王昌林的另一個身份是《生物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課題組組長,“生物產業"十二五"規劃里很多核心內容都在這路線圖里。”
戰略機遇期
王昌林分析 “十二五”期間我國生物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時認為,“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生物產業規模快速增長時期,是繼續做大、加快做強的戰略機遇期。
這一判斷主要基于我國以及全球生物產業將持續增長的態勢。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在第五屆生物產業大會上透露,從“十一五”開始,我國生物產業開始快速增長,產業產值從2005年的6000億元躍升至2010年的16000億元,年均增速達21.6%。
除此之外,張曉強認為,在自主創新能力、創新成果產業化、產業聚集發展等方面,“十一五”期間亦取得顯著成績,這為生物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
來自全球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相關數據也支撐這一判斷。例如,全球生物技術藥物連續多年保持15%以上的增長速度,2010年達到1400億美元,占全球藥品銷售額的比重為16%,預計2020年,該比重將超過1/3。
全球新藥研發外包快速發展。據統計,2006年全球制藥行業研發活動中的外包比例為22%,到2010年研發外包支出占研發總費用的比重提高到40%, 2010年世界生物醫藥研發外包市場規模為300億美元。
此外,我國醫藥市場進入快速增長期。隨著我國人口增長,老齡化加速,醫藥體系不斷完善以及居民支付能力的增強,我國藥品市場將保持快速增長。2009年,我國人均藥品消費已達537元,較上年增長25%。但與發達國家人均300美元仍有較大差距,增長空間較大。
在上述諸多因素之下,全球生物產業快速增長的態勢將會持續。
“預計到2015年,全國生物產業產值將超過4萬億元,到2020年,產值將達到8萬億~10萬億元。”王昌林說。
產業路線圖
王昌林表示,“十二五”時期要著力提升生物醫藥創新能力,大力發展生物農業,積極培育壯大生物制造,加快發展生物能源、生物環保和生物服務外包產業,構建現代生物產業體系。
王昌林詳細闡釋了生物醫藥產業、生物醫學工程產業及生物育種產業發展路線圖。綜合來看,主要聚焦于加快研發和產業化、提高產業集中度、推進國際化幾個層面。
“醫藥工業不是做大的問題。”王昌林說,“核心問題是怎么做強,就是怎樣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磅新藥。”
對此,“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路線圖”提出,要在 “新藥創制、產業化、國際化發展、產業結構升級”4方面開展重大行動。具體而言,包括組織實施重大新藥創制,肝炎艾滋病防治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組織實施自主知識產權化學藥、基因工程藥物、單克隆抗體藥物、疫苗、診斷試劑等品種的產業化專項等。
作為目標,生物醫藥產業力爭到2015年,若干自主知識產權新藥投放市場;大品種技術質量水平顯著提升;一批藥品制劑進入國際主流市場。百強企業銷售收入占總銷售收入比重達50%以上。
生物醫學工程產業發展當前首要任務是要加快研發。到2015年,常規醫療設備產品基本滿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需求,高端生物醫學工程裝備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取得突破,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
生物農業的核心任務是如何提升種業的核心競爭力。“生物育種產業路線圖”提出,要繼續組織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和生物育種重大工程,推進種企兼并重組,到2015年,培育具有高產多抗高效的動植物新品種200個,累計推廣面積5億畝,產業競爭力大幅提高。
生物制造則要突破原料缺乏和技術不夠成熟的制約。到2015年,生物基產品占石化產品比重達到10%以上,發酵工業技術水平顯著提升,促進輕紡工業資源消耗和廢水排放減少30%以上。
生物能源面臨的核心問題也是原料問題,此外是如何提高技術的經濟性。要重點發展和完善木薯乙醇、馬鈴薯乙醇等非糧淀粉類燃料乙醇的生產工藝,爭取在纖維素酶水解技術上有所突破。在生物柴油方面,仍將維持以廢棄油脂為主,以林木油果為輔的原料供給結構。
此外,要大力發展研發以外包服務業和生物信息業為主體的生物服務業,大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CRO(合同研究組織)。王昌林認為,生物產業國際化的途徑,可能要以生物服務外包作為重要的切入點和突破口,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生物技術價值鏈分工,逐步來提升我們的創新能力。
上述不同產業領域的路線圖均提出相應的政策訴求,例如要完善藥品注冊制度、價格管理、集中招標采購等政策,完善生物安全評價與監督管理支撐保障體系等等。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表示, “十二五”期間,將以加速構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現代生物產業體系為主線,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進生物新技術新產品重大成果產業化,著力培育市場需求,著力深化國際合作,著力強化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