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7/25 0:00:00 來源:
未知
在國外,藥妝店已成為一種成熟的業態,化妝品銷售占到總銷售額的40%~60%,而國內大多數打出藥妝招牌的藥店還停留在概念炒作階段。業內人士表示,由于整個市場環境還不完善,政策沒有到位,企業魚龍混雜,藥妝市場的春天還沒有到來,市場的培育期至少需要3~5年的時間。■連鎖藥店瞄上藥妝
日前,上海開心人平價藥房正式宣布,“開心人”將走轉型之路,今后在店堂內不僅賣藥,還賣眼鏡、健康書籍、化妝品,目前正在醞釀開出幾家專業藥妝店;自去年12月底開出號稱上海第一家國際標準藥妝店后,上海最大的藥品經營連鎖企業華氏大藥房表示,將于近期在上海再開出幾家專業藥妝店;而業界較早在藥店內引進藥妝產品的北京金象連鎖藥店,正在以“金象”為品牌運作藥妝店,此后成立的藥妝店將以藥妝產品為主,并附帶一部分與美容化妝有關的保健品和藥品,今后有可能直接在商場內建立自己的藥妝店,與化妝品專柜同臺競爭。
在我國臺灣地區,藥妝連鎖第一品牌“康是美”在當地已開出125家店,進軍內地后又在廣東開出3家藥妝店,今年將揮師北上,在消費水平較高的上海地區開辦藥妝店。在深圳的“康是美”藥妝店內,經營商品包含藥品、保健食品、彩妝保養品、日用品等4大類,共近9000種商品,藥妝產品主要來自法國、日本、德國,也有國內企業同仁堂等出產的中藥護膚品。另外,一些美容口服液、減肥產品也占據著顯著位置。業內人士認為,藥妝店以經營與健康有關的產品為主,拓展了傳統藥店的經營范圍,如果經營得法,將占據大批傳統藥店的生存空間。
藥妝的概念源自歐美。目前,在美國、英國、日本等國,人們對在藥店里購買功能性護膚品和個人護理用品早已習以為常。日本有1.6萬家藥妝店,其中藥品類銷售所占的比例不足1/3;美國每年的藥妝類產品銷售額達10億多美元,約有3000多萬人在使用藥妝類的臉部保養品。
一位專家表示,我國藥妝的市場需求正在以每年8%以上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80億美元。而國內零售藥店的化妝品經營在化妝品整體市場消費總額中僅占2%,藥店經營化妝品的空間還很大。
正因如此,外資開始雄心勃勃地挺進內地藥妝市場。荷蘭最大的藥品、化妝品零售商GRI集團日前宣布,將于近期進京開設藥妝店。GRI集團進入中國后,已與貴州一家藥企組建新公司,并投資1億美元用以打造中國本土化的新概念的藥妝店。4月初,3家藥妝示范店已在貴陽亮相,同時,公司的藥妝業務將拓展到北京、上海等地。
■離專業標準還有差距
與外資藥妝店的專業運作相比,那些躍躍欲試的中國藥妝店尚處在摸索中。有“京城首家藥妝店”之稱的愛心中聯藥妝店位于北京市宣武區。該店開在沃爾瑪超市的一樓入口處,雖然前往地下一樓超市的人絡繹不絕,卻很少有人在藥妝店前稍做停留。幾個藥妝品牌被安放在店面的里層,幾乎無人問津,銷售面積僅占整個店面的1/5,多數售貨員都在賣力促銷著市面上常見的一些保健品及減肥品,令人不免對這個藥妝店產生了一種名不副實的印象。
在北京西單商業區的北京金象大藥房,顧客一進門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個個設計精巧的藥妝柜臺,幾乎囊括了市場上所有的知名藥妝品牌。售貨員全部著統一服裝,能夠為顧客講解藥妝產品的一般使用方法,有的柜臺還配備了皮膚測試儀。即使如此,大多數顧客還是穿過藥妝區直奔里面的藥品柜臺而去。
針對這些現象,業內人士無奈地表示,在藥店購買化妝品,中國消費者都不太習慣,這決定了中國藥妝品經營還需要經歷一段較長的培育期。另外,國內的藥妝店在經營方面還不具有專業水準。做藥妝不僅僅是設專柜那么簡單,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包括定位、采購、宣傳等方面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