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7/27 0:00:00 來源:
未知
本報北京訊 記者白毅報道 近日,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鄭曉瑛教授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中國殘疾率在20年間的變化趨勢分析》(《Twenty-year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disability in China》)在線發表在《世界衛生組織公報》(《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上。據悉,這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公報》首次發表中國殘疾研究重大成果。
近年來,鄭曉瑛研究團隊在北京大學、國務院殘工委和中國殘聯、科技部“973”項目、發改委和國家社科基金等的共同支持下,與相關科研人員潛心研究,深入實地調查,使用中國1987年和2006年兩次全國范圍的殘疾調查數據,運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全面系統地評價了中國殘疾現患率的變化,肯定了中國政府近年來在殘疾預防控制領域取得的成就;提出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等全方位的發展,殘疾病因譜也有著相應的改變;建議殘疾預防控制工作也需要與時俱進,制定及時改進的策略和干預。
鄭曉瑛等的研究表明:1987~2006年,中國殘疾人數量從5270萬上升到8460萬,其對應的加權現患率分別為4.9%(1987年)和6.5%(2006年)。20年間,殘疾對中國人口的影響程度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與美國相似,中國的加權殘疾率在過去的20年間有所上升,這可能主要是由于殘疾人預期壽命的延長引起的。但是在控制了人口老齡化后,研究進一步發現,中國的調整殘疾率呈現顯著的下降趨勢,這與對于美國和西班牙老年人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這填補了當前中國殘疾研究文獻的空白。
研究發現,自1987年以來,中國的年齡調整殘疾率顯著降低。年齡調整殘疾率在男性和農村居民中分別以年均0.3%和年均1.0%的速度上升;相反,在女性和城市居民中分別以年均1.5%和年均3.9%的速度下降。研究提供了不同殘疾類型的變化趨勢,如聽力和言語、智力以及視力殘疾都出現顯著的下降趨勢,肢體和精神殘疾卻呈現顯著的上升趨勢。而且研究還發現,精神殘疾在社會經濟地位弱勢群體中的現患率更高,而肢體殘疾在農村居民中的現患率更高。年齡調整殘疾率的顯著降低更多地反映了中國在快速的經濟和社會轉變過程中,致殘原因譜發生了流行病學轉變。研究認為,無論是先天致殘還是后天由于傳染病、意外傷害、醫療和慢性病所致的殘疾問題,在中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都不可忽視。研究估計,中國殘疾人規模還會繼續上升,目前的發現可能只是殘疾人群體的“冰山一角”,需要中國政府在繼承過去成功經驗,在已取得人口健康方面現有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消除各種致殘原因的具體計劃。
目前,我國正在經歷著快速的社會、經濟和人口的轉變,了解殘疾現患率的嚴重程度及其變化趨勢,對于改善人口健康以及殘疾人群體的生活福祉都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全球共有6.5億人患有殘疾,由于世界上80%的殘疾人都生活在處于轉變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因此該研究對于與中國具有類似情況的國家而言也具有參考價值。
延伸閱讀
《世界衛生組織公報》是全球公共衛生的頂級刊物,是關注目前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的重要論壇,在聯合國各個機構和各成員國政府層面被廣泛閱讀,也是公共衛生決策者和相關研究人員的必讀品,對國家層面具有政策引導的特殊作用,這賦予它與其他雜志無法相比的影響范圍和程度。該成果的發表,不僅樹立了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在殘疾預防控制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也有助于研究成果被廣泛的讀者群共同討論研究,以促進中國和全世界的殘疾預防控制事業。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