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8/11 0:00:00 來源:
未知
慢性盆腔炎是內生殖器的子宮、輸卵管、卵巢發生炎癥而漸漸蔓延到盆腔結締組織的一種病變,在婦科疾患的范圍內是比較常見而難根治的一種疾病。一般由急性轉為慢性,在癥狀方面一般沒有發燒或劇痛等急性炎癥表現,往往病人自覺腹部隱痛或陣痛,尤其在經期前后,感到腹部脹痛,有的有腰腿痛、白帶異常或月經不規則,甚至閉經及出血等。而且大多數人因此而患不孕癥及其他兼癥,其中最常見的是月經不規則或痛經,而調經也就是中醫治療慢性盆腔炎的主要方法之一。
中醫對慢性盆腔炎的診斷和治療,必須結合脈象及其他癥狀來綜合分析,以審其病在臟、在腑,還是在氣、在血或經絡,以及八綱之所屬。筆者認為,該病主要可分為實熱證、虛寒證和虛熱證三大類型:
實熱證
多由于氣血郁結瘀滯、壅塞不暢所致,壅阻則不通而成實,郁結則不行而化熱,常因肝郁有熱、脾濕胃阻,及氣血瘀滯或血熱等。其病大多數在于肝脾,而尤偏重于肝。其中又有氣結、血結、濕結、瘀結、熱結之不同。
肝主藏血,肝病熱則血亦沸騰,故月經先期而行,經量多,或經量雖不多而經期延長,淋漓如漏,經色紅,熱甚則深紅紫黑,熱結即成塊,這是血熱有余之征。
脾主濕,脾病不運而濕阻,則腹中滿痛,胸脘脹悶,氣塞不舒,身重而痛,口雖渴而不思飲,或雖飲而不多。又脾胃相為表里,脾病影響及胃,如胃熱而實,則脘腹脹滿而拒按,因熱而口渴引飲,喜冷飲食,大便干或秘結不通,尿頻數,短赤或呈深黃色。脾胃之濕熱下注,則尿液混濁或前陰紅痛,或帶下呈黃色,黏稠腥臭,個別尚有粉紅色的分泌物,似赤帶狀。月經量多,色紫紅,或經期延長,斷續無定,脈象多現滑數實大,或有濡者。舌苔多呈淡黃或黃膩。如脾為肝氣所犯,則現噯氣嘔吐酸水,或胸脅少腹竄痛等,脈象必兼弦。個別表現身重嗜眠、倦怠無力等脾陽虛征象,實則非虛,而是因熱傷氣,氣傷則弱,故而倦怠無力嗜眠,或脾濕不運,濕阻故而身重。
治則:以通暢調達、清熱除壅為要。一般多用舒肝理氣、清肝理脾、平肝和氣、活血通絡、清熱敗毒、活血化瘀、除濕止痛等法。
方藥:常以舒肝丸、逍遙丸、香附丸、保和丸、越鞠丸,以及四物、四君子湯等方,與理血調氣清熱等藥,隨證選用,并隨氣結、血結、瘀結、濕結、熱結等不同病情而隨癥加減。
虛熱證
虛證有內熱者為陰虛。在臨床上,陰虛的癥狀突出地表現為月經量過多,或經亂而頻,或經期延長,甚至崩漏。《內經》說:“陰虛陽搏謂之崩”,又說:“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由此可見,崩癥是由于陰虛傷絡所致。陰虛熱而傷絡,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不循經而妄行,以致崩漏或經頻量多。經色多為鮮紅或淡粉,紅為熱證,淡則為虛。在自覺癥狀方面,多現經后腹痛而喜按的虛痛現象,有的雖有經行腹痛,經色紅而有塊,經行后痛即漸減,這是氣滯血凝、虛中夾實之故。有的經色黑而似有寒,其實是熱極似水之象。有的手足心發燒,心中煩熱,這是肝虛血燥;亦有陰虛陽亢或虛陽上越者,則呈現頭暈心悸、眼花耳鳴。
虛熱證的脈象多為沉細短澀而滑數,或兼弦象,或呈微弱。沉在里在下,細為陰虛,短為腎氣不足,澀為血枯之象,滑數為有熱,弦主肝病,如兼微弱者,則又為氣血兩虛。舌苔多黃霉,或薄白,或薄黃,或黃膩等,有的是中裂而花,或光剝無苔,舌質多紅絳。黃為有熱,霉為臟虛。脾胃病則膩,兼表證則薄白。苔剝或裂,及舌質紅絳是陰虛之象。
治則:腎宜于蟄藏充盛,不宜虧耗泄露,而肝卻主疏泄,性喜條達,故只宜疏泄而不宜壅補。脾喜燥而惡濕,故雖補而忌滋膩壅塞。在臨床上往往是二臟或幾臟同病,因此,在治療原則上除了滋陰潛陽、清熱涼血為主外,還須注意到通補兼施、氣血同治的法則。如偏于肝者,即宜清肝理血;偏于腎者,則滋陰調中;若陰陽兩虛,則固氣養血,收攝下元;若因瘀而崩漏者,則去瘀活血以止漏;虛甚而崩者,則先固澀以救急等方法。
方藥:常選四物湯、六味地黃湯、人參養榮湯、人參固本丸等隨證加減。
虛寒證
臨床上,虛寒之癥狀多表現為陽虛氣弱。在經帶方面,每多過期而至,經色多呈色淡或黑,少數紫黑有塊而暗晦無澤,為寒凝之象,黃黑之色是屬脾臟虛寒。經后腹痛而喜按是虛痛,或雖經行腹痛,經后仍痛亦屬虛,帶多而質稀,均屬虛寒之象,其他兼證及脈象舌苔亦多呈現虛寒的現象,如腰酸腿痛、心慌心悸、心中空而喜按、胃痛吐酸、脘脹腹冷、食少便溏或食后不適、胸悶氣短、惡寒倦怠、四肢無力、臉面或手足腫脹、口雖渴而不思飲、頭昏眼花,有的經前乳脹,有的午后發熱,脈多為沉遲弱小弦緊軟濡之象,舌苔多現薄白,或凈而無苔、或黃白相間、或微帶膩。
從以上可看出,屬肝脾腎諸臟的虛寒,而尤其偏重于脾胃方面,脈沉遲是里有寒,兼膩是脾虛有濕。
脾主濕,脾陽不足則不能運化水濕,陰寒偏勝,所以腹中冷痛,或食少便溏,如濕阻則脘腹脹感,胸悶氣短。脾胃相為表里,寒若波及于胃,則胃痛而吐酸,脈多現沉遲軟弱濡細之象。肝虛為頭暈目弦,甚至手足發麻且抽搐,這些都是血少生風的現象。肝寒的表現,除了患者少腹疼痛或善吐酸,其脈象多現沉遲弦或細弱等。腎虛者則感腰痛、腿痛、脊骨不舉,因腰為腎之府而腎又主骨,頭昏耳鳴、心慌心悸等心腎虛象。如脾土不能制水,水氣泛濫亦會引起手足臉面的浮腫癥狀。
治則:以溫中健脾為要,其他根據病情,如溫肝補腎法、通調氣血法、活絡散結法等。此外,尚可結合有瘀者去瘀、有表者開表、有滯者導滯、有結者散結等兼顧施治。
方藥:常以溫經湯以溫經散寒,金匱腎氣丸以引火歸原,中將湯通補兼施,中下焦并治,女金片調經種子,歸脾湯溫補心脾,人參養榮湯氣血雙補,以及四君、四物等方為基礎方,隨癥加減,配以理氣活血之藥。
總結:筆者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認為,中醫治療慢性盆腔炎,首先必須通過望聞問切,把握客觀實際,辨明陰陽表里和虛實寒熱。問病不太其詳,審證但求其要。所以在診斷慢性盆腔炎時,必須詳細了解其經期是否規則,經帶的顏色、質量、氣味等是否異常,生育情況和治療效果如何,然后通過脈診而做出準確判斷,再確定治療原則。其次,應注意脈因證治的一致性。辨證施治是診斷和治療的結合,有了正確的診斷,而不能明辨藥性,胡亂投藥,必不能達到預期的療效,甚至會適得其反。因此,八綱統率于陰陽,而藥性總括于寒熱,分別陰陽,然后再根據病位的表里上下和病情的虛實確定。最后,局部的特殊性須與機體的整體性相結合。在治療慢性盆腔炎時,不應局限于盆腔的局部癥狀,而必須注意到全身整體情況,以及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因此,在治療時必須以“治病必求其本”為原則,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前提,異中查同,同中求異,隨證化裁,方可藥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