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9/6 0:00:00 來源:
未知
雖然尚未正式出臺,但任何有關《生物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最新進展都無可避免地牽動著業內人士敏感的神經。
近日,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王昌林透露了我國生物產業“十二五”發展路線圖,引發外界強烈關注。依據該路線圖,“十二五”期間,我國生物產業將以產業化、市場化、規模化和國際化為重點,通過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能源以及生物服務外包等構建現代生物產業體系。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的生物產業,有望在未來5年迎來新一輪上漲行情。
生物醫藥是重中之重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力爭從醫藥大國向醫藥強國突破。據王昌林介紹,未來5年,生物醫藥的發展將主要強調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術藥物、新型疫苗、診斷試劑、化學藥物等創新型藥物品種。“力爭到2015年,百強新藥企業銷售收入占全行業銷售總收入的50%,到2020年能有5家企業進入世界醫藥百強”。
王昌林表示,生物醫藥產業保持20%的增速沒有太大問題,核心的問題是怎么做強。我國已經是醫藥產業的大國,現在如何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磅新藥、加快重大技術的產業化以及盡快提升我國生物醫藥的國際化水平才是重點。
目前,全球生物技術專利市場上,美國、歐洲和日本分別占比59%、19%、17%,而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僅占5%。我國已批準上市的13類25種182個不同規格的基因工程藥物和基因工程疫苗產品中,只有6類9種21個不同規格的產品屬于原創,其余均是仿制。
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政策處處長邱宏偉表示,近年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增長迅速并初具規模,但企業規模小、技術創新能力較弱,在國際市場上排名前10位的生物技術產品中沒有我國的產品。此外,我國每年約3萬項重大科技成果的平均轉化率僅為20%,實現產業化的不到5%,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不到10%,而醫藥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更是不足8%。
根據生物產業“十二五‘規劃擬定的宏大目標,上述難題在“十二五”期間有望徹底得到解決。該規劃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要發出新藥臨床批件等各類批件200個以上,新藥證書、獸藥證書、醫療器械證書等各類證書100個以上。
據透露,目前有關部門還在著手擬定與該規劃配套的重大新藥創制支持政策,明確重點扶持方向,包括重大新藥創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疫苗與抗體產品研究開發、體外診斷重大產品開發、數字化醫療以及生物醫用材料。
“新藥更多、藥物大品種更多、平臺國際化、突破關鍵技術、培育大型企業。”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桑國衛這樣描繪“十二五”重大新藥創制的總體目標。
完善體制機制促產業發展
當前世界各國紛紛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國際金融危機之后重振經濟做好準備,生物產業已成為許多國家的重要選擇。
據王昌林介紹,“十二五”期間,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首要任務是加快研發,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生物制造要突破原料缺乏和技術不夠成熟的制約,生物能源面臨的核心問題則是原料和如何提高技術的經濟性。此外,要大力發展以生物外包服務業和生物信息業為主體的生物服務業,大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醫藥研發外包(CRO),并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生物技術價值鏈分工逐步提升創新能力。
以目前我國生物產業的基礎條件和發展環境來看,要實現上述目標難度不小。尤其是相關體制機制不完善,科研創新、醫藥衛生、投融資、藥品評價、藥品定價、轉基因市場準入,政府采購等方面的機制改革比較滯后,難以適應大規模產業化的需要。我國生物產業迫切需要一場自上而下的全面變革,為即將到來的龐大市場掃清障礙。
王昌林表示,針對這些問題,生物產業‘十二五’規劃提出,未來5-10年我國生物產業應從技術研發、產業升級、國際合作等方面著力,努力抓住機遇,探索、打造符合中國國情的生物產業發展體系,進一步加強生物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推動生物技術的產業化、集群化和國際化發展,使其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重要支柱產業。
哈藥集團總經理姜林奎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領導和組織協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環境。整合政府的科技計劃,包括一些基金和科研技術條件,設置國家生物產業發展基金,不斷完善融資環境,拓寬融資渠道。鼓勵設立和發展生物技術創業投資機構和產業投資基金。支持生物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在國內創業板市場采取“單獨名額、單獨標準、單獨評審”原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此外,著眼于完善與之配套的財稅支持體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延和表示,對于產業化過程中出資成本較高,難以完成市場化的生物產品應予以一定的補貼,并結合國家稅收改革方向制定相應政策,使生物產業可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同時,還應對有關產品增加消費稅,以此加大對生物產品支持力度。
資金扶持帶動技術流動加快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生物產業將獲得更堅實的資金支持。目前,生物產業“十二五”規劃已吸收部分銀行的系統性融資規劃內容。
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李吉平表示,未來將不斷完善信貸政策,豐富“投、貸、債、租、證”組合產品的服務體系和功能,更好地支持生物產業的發展。據介紹,2007-2010年間國家開發銀行生物產業貸款余額年均增長率達56.1%,重點支持北京、武漢、長沙、上海、泰州、本溪等地生物產業基地的建設。
生物產業的發展前景日益被看好,地方政府開始加快探索生物企業融資新舉措。目前,生物資源大省云南已著手組建生物(醫藥)產業創業投資基金和產業基金,以解決生物醫藥企業新藥研發資金不足、技術產業化早期資金難以籌措等問題。
業界一致看好生物產業“十二五”期間的技術流動和國際合作前景。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注冊司李金菊認為,目前中國政府對醫藥創新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有了很大改善,醫藥行業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善,分工配套日趨完備,并有富足的人力資源,這些方面逐漸成為國際生物醫藥研發進入中國的有利因素。
英國阿斯利康全球總監DavidWilkinson表示,中國的生物科技平臺正為國際合作和技術轉移提供支持,中國是世界上最有潛力的新興醫藥市場,未來幾年新興市場的份額將占據全球增長的50%以上,因此與中國在生物醫藥方面的合作勢在必行。
目前,北京、武漢、天津、廣州等地的生物產業國際合作不斷加快。美國科學院植物基因改造項目在武漢光谷生物城落地,羅氏、諾華、GE、阿斯利康、賽諾菲安萬特等企業也開始與國內生物企業洽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