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9/15 0:00:00 來源:
未知
拜耳醫藥保健是拜耳集團旗下的創新型醫藥公司,致力于研發、生產和銷售能夠改善人類和動物健康的創新產品。這些產品通過對疾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提高了人們的整體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拜耳醫藥保健在世界醫藥保健領域內居領先地位。
2010年,拜耳醫藥保健的全球銷售收入達169億歐元,而公司的研發總投入達20.6億歐元,占公司年收入的12.2%,是拜耳集團研發總支出的67.7%。
拜耳醫藥保健公司中國區總裁李希烈說,政策對創新型企業發展尤為重要,希望政府在法制規范、政策制定、輿論營造中發揮作用,保護知識產權,對創新行為進行鼓勵和保護。
與本地研究機構建立戰略伙伴關系
《21世紀》:請以具體創新的案例描述創新對于您所在企業的成長所起到的關鍵作用。
李希烈:誰創新,誰就贏得了企業發展的先機。創新一直是拜耳醫藥保健保持可持續增長的驅動力。不斷地提高研發質量和產出,并為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方法,對醫藥公司來說至關重要。
2009年初,拜耳醫藥保健將全球的第四個研發中心設在北京,并宣布在未來五年投資1億歐元做為研發資金。中國成為拜耳在德國和美國之外的第三個設立全球研發中心的國家。廣大患者,尤其是亞洲的患者將在臨床研究計劃和醫療需求方面早日受益。
《21世紀》:開放式創新改變過去創新完全依靠企業內部人,而轉向鼓勵社會人參與到企業的創新成長中來,在您理解來看,開放型創新還具有什么共同特征,您所在企業是如何利用這種開放的力量來推動企業創新和成長的?
李希烈:我們追求創新,但從不閉門造車,而是積極利用自身技術特色和實力不斷尋找外部合作機會。由于我們所處的市場不盡相同,患者需求也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尋求本地技術力量和人員的強大支持能更好地令我們了解所在市場的實際需求。
近些年,憑借創新合作、共同發展的理念,拜耳醫藥保健積極與本地研究機構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其中,拜耳開展了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相關學院的合作,創立了“拜耳-清華大學(醫研院)創新藥物聯合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每年會頒發一次“拜耳研究員獎”,以表彰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創新研究作出卓越貢獻的清華學者們。目前,該中心已成為拜耳醫藥保健國際藥物研發部和清華科學家們實現雙贏的科研平臺,為雙方建立了廣泛的聯系,提高了創新藥物共同研發的水平和業內影響力。此外,拜耳醫藥保健還積極與包括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開展合作,以便在拜耳藥品研究的核心領域探索新的疾病治療藥物。2010年6月,公司與北京301醫院在女性健康領域開展合作;2010年10月,與上海的藥物制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利用該中心開發的技術平臺在可降解聚合物領域開展博士研究項目。
我們深深認識到中國蘊藏著巨大的醫療和科學人才資源,而企業人才創新也是拜耳戰略發展規劃的重要一步。我們有著吸引和培養高端研發人才的良好機制。拜耳醫藥保健已經與包括北京大學等多家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形成了緊密合作,包括資助大學進行藥物研發領域方面的人才培養,設立專門獎學金并為學生提供在拜耳實習的機會。這一舉措極大加強了拜耳的研發實力及專業人才儲備。
政府應對創新行為鼓勵和保護
《21世紀》:實現開放驅動創新的主要障礙是什么?需要什么樣的內部變革和引入什么樣的外部力量來克服這些障礙?
李希烈:實現開放驅動創新需要有好的發展環境和政策支持,這是我們多年在創新之路上所得出的經驗。在醫藥領域,發展創新藥物研究有利于改善人民的健康和生活水平。選擇應用創新藥物的最佳治療
方案,有利于緩解醫療系統的財政和服務壓力,減少疾病所導致的經濟損失,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
目前,藥品研發越來越困難,專利藥品的治療范圍越來越狹窄,我們更需要國家及政府出臺更多鼓勵創新和行業發展的政策,為創新型企業提供廣闊發展空間,更好地為本地市場和患者服務。
《21世紀》:在你看來,一個開放的社會、經濟、政治社會的特征是什么?其對于企業的成長有什么樣的含義?
李希烈:開放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將為企業帶來公平、透明的成長環境和競爭環境,對于企業長期植根提供了優質空氣、土壤和水分的良好發展氛圍,這對于創新型企業尤為重要。
中國政府一直在強調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這些年,自主創新的勢頭十分強勁,已經迎頭趕上了很多發達國家。2010年,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工程(即G20工程)在京啟動。這是北京市不斷推動生物醫藥產業良性、創新發展的有力說明,更是政府在鼓勵和支持創新企業快速成長,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為全國其他省份建立了示范作用。作為G20工程的首家規模企業,拜耳醫藥保健也將通過自身的不斷創新發展,為社會做出更多的回饋。
我們希望政府在法制規范、政策制定、輿論營造中發揮作用,保護知識產權,對創新行為進行鼓勵和保護。
《21世紀》:你所在的企業是如何來回報社會、履行社會責任的?有什么創新舉措?
李希烈:追求利潤是所有商業公司的共同目標,但要想可持續發展,企業的管理者就不能只是考慮如何將企業的利潤最大化。這是拜耳在百年發展歷史中所得出的寶貴經驗。
在中國,作為一個真正希望融入中國社會的公司,我們一直致力于將拜耳醫藥保健打造成一個關愛國家社會的企業。一直以來,拜耳醫藥保健通過自身特長,改善醫療保健、提供創新產品、帶給醫療服務人員專業的培訓。
2007年,由衛生部和拜耳醫藥保健共同發起的“走進西部”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計劃為中國中西部地區省和自治區的一萬名貧困地區的縣級醫院醫師進行培訓,為外資企業利用專業特長為中國本地醫療服務人員提供專業培訓開創了先河。目前,全國已有14個省、超過5000名基層醫師得到了專業培訓。
重點關注慢性病的預防和治療
《21世紀》:就你所了解,包括你所在行業內和行業外,未來五年最佳的商業機會在哪里?
李希烈:在醫藥產業中,慢性病的預防和治療在今后仍將依舊是我們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在中國,目前中國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慢病患者人數已上升至兩億人。世界銀行最新出爐的報告指出,中國因慢性疾病導致的死亡已占全年死亡人數(1030萬)的80%以上,造成了所有因病產生的醫療負擔總和的68.6%。報告說,如不嚴格管理和控制,如此龐大的患病人群和沉重的財政負擔將在今后10年內嚴重影響到中國的經濟繁榮。
對拜耳醫藥保健來說,新興市場中80%的巨大醫療需求來自于普藥領域,中國是其中最大、最重要的新興市場之一。2011年8月,拜耳全球普藥商業管理團隊在中國落戶。把市場營銷部門直接設立在關鍵的亞洲市場,近距離服務亞洲的醫生和病人,使我們能以最佳的方式響應他們的具體需求。
《21世紀》:從您所在的企業的角度出發,您如何看待當前全球經濟趨勢、所在行業的產業趨勢以及企業運營的商業環境?
李希烈:未來幾年,全球經濟將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近年來發展速度迅猛的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將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逐漸發揮引領全球發展的關鍵作用。
對于醫藥產業而言,全球醫藥市場將依然保持穩定的增長。根據全球權威的醫藥管理咨詢公司IMS Health的預測,2011年全球醫藥市場將增長5%~7%,達到8800億美元。影響未來幾年全球醫藥市場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新興醫藥市場的快速增長;專利藥過期促使主要治療領域仿制藥競爭加劇;各國政府醫療改革對于藥品開支預算的控制,以及產品創新周期和需求的增加驅動治療領域的發展。
作為世界領先的醫藥企業,拜耳醫藥十分重視全球經濟與醫藥市場的未來發展機遇和挑戰,將大力支持與配合醫療體制改革,積極推動藥品研發與創新,拜耳要為患者與社會創造更多價值而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