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10/9 0:00:00 來源:
未知
2005年以前,國內生物技術投融資以產業資本和產業投資者為主,此后,專業風險投資機構開始出現,中小板、創業板相繼走向成熟。雖然融資結構不斷豐富,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顯“寂寞”。
一家20年后才可能盈利的生物醫藥公司,誰愿意投資或并購?股市、銀行、風險投資皆可能說不。日前,業內專家呼吁改善這種狀況,探索建立長效的投融資機制,從而推動“十二五”國內生物醫藥產業大發展。
生物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勝利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投資周期長、風險高,是生物醫藥產業的融資弱點,如果現有的金融支持機制未得到有效改善,我國生物產業的快速發展會受到制約。科技部條財司副巡視員鄧天佐在“2011國際生物經濟大會”上指出,生物技術的發展過去過多關注技術突破,忽略了與金融的對接,未來應積極創建相應的政策環境,為生物創新尋找來自銀行、機構、民間資本的融資滋養。
“傷不起”的長周期投入
生物醫藥研發長周期、高投入、高風險特點明顯。青霉素從被發現到大規模生產歷經14年,肺結核藥物鏈霉素從被發現到大規模臨床實驗歷經29年。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人類基因組科技公司是歷經20年未能盈利的企業典型。據紐約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李明介紹,該公司1993年12月上市并融資十幾億美元,雖然股價由發行價15美元最高漲到過140多美元,但始終沒有重大產品面世,將近20年未盈利。直到不久前治療紅斑狼瘡新藥獲FDA批準,預計2013年起方能扭虧為盈。目前,美國300至400家生物技術上市公司中有90%以上不盈利。李明認為,開發一個新藥通常需10年10億美元的長期高風險投入,由于中國企業不能連續盈利便沒有上市融資的資格,所以與美國同類企業相比,中國創新研發型生物醫藥企業面臨的融資瓶頸更大。
業內人士認為,這既促使國內藥物研發以仿制藥為主,又使部分新興創新型企業把融資希望寄托于私募股權基金和風險投資。然而,生物醫藥企業專業性強,風險投資等向來出手謹慎。上海衡康投資管理合伙企業執行合伙人戴曉暢表示,醫藥行業屬性特殊,投資醫藥企業需要專業的投資管理機構。目前,專業醫藥投資VC數量和金額都較小,五年平均醫藥投資占PE投資金額的比例也低于2%。除此之外,生物技術企業從銀行融資的渠道也很狹窄。
被過濾廣告鄧天佐指出,應該會同財政、稅務及金融主管部門,共同為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打造政策環境和投資環境。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