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10/22 0:00:00 來源:
未知
動物類藥材水蛭為我國傳統中藥材,上世紀全國醫藥市場對水蛭的需求量極少,年用量不到30噸,市場售價只有5元(千克價,全國藥市平均價,下同),不為藥廠、藥市、藥商和藥農所重視,業界稱水蛭為小三類冷背品種。進入21世紀后,藥材市場峰回路轉,水蛭逆勢而上,國內外市場對水蛭的用量連年增長,由2002年的270噸增長至2011年的450噸,價格也由2002年的150元,升至2011年的800~820元,讓眾商刮目相看。水蛭已成為藥市熱點品種,步入緊俏藥材的行列。
水蛭價格緣何連年上漲,后市將走向何方?這是業界普遍關心的焦點問題。
藥用價值高應用范圍廣
水蛭為環節動物水蛭科螞蟥、水蛭或柳葉螞蟥的干燥全體,系我國名貴中藥材。水蛭具有祛瘀消腫、逐出惡血、消炎解毒等功效。我國對水蛭的藥用價值認識很早,約1千年之前在《神農本草經》、《本經》、《本草衍義》等古醫籍中均有水蛭的記載;清代出版的《溫病條辯》、《普濟方》等書籍中都有水蛭治療癓瘕積聚、血瘀經閉及跌打損傷等方劑。現代醫學研究與臨床證明,水蛭含有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組織胺樣等物質,臨床上多用于治療中風、閉經、心絞痛、無名腫痛、跌打損傷、高血壓、心力衰竭、多發性腦血栓、心肌梗塞、急性血栓靜脈炎、產后血暈、頸淋巴結核等疾病,尤其對高血脂、血栓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水蛭不但藥用價格很高,而且應用范圍廣泛。進入21世紀后,我國進入老齡化年代,心腦血管疾病正處于高發期,大量應用水蛭開發治療心腦血管的新藥、特藥和中成藥等。我國有1千余家醫藥企業快速崛起,研制開發了以水蛭為主要原料的新藥、特藥和中成藥,總量已逾1千種(規格)。例如:溶栓膠囊、欣復康、活血通脈膠囊、逐瘀活血膠囊、步長腦心通、血栓心脈寧、通心絡、活血通、腦血康、疏血痛注射液、抗血栓片、腦樂康等等,這些藥品投入市場后已成暢銷品,所用水蛭需求量每年以15%的速度遞增。
各地醫療單位在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處方中多采用水蛭,民間在治療中風、閉經、心絞痛、腦血栓等疾病時也將水蛭用于驗方、偏方之中,導致水蛭用量連年增長。同時,我國近千家中藥飲片生產加工企業還以水蛭為主要原料,生產了幾十種(規格)小包裝、精包裝、顆粒包裝的中藥飲片,成為藥店的暢銷品,年用水蛭超過100噸。此外,水蛭養殖場、生產基地、養殖戶還將大量鮮活水蛭作為種苗進行繁殖。市場調查顯示,水蛭還是我國出口創匯的重要商品之一,水蛭及其產品出口量連年增長,主要出口到日本、韓國、歐美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國。同時,我國港澳臺地區也在大量組織貨源,訂單不斷增加。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出口的水蛭及水蛭藥品已超過50噸,出口量是本世紀初的10倍左右。
需求連年增供需缺口大
由于水蛭的藥用價值很高,國內外市場對水蛭的需求量連年增加。統計資料顯示,上世紀90年代末,水蛭市場用量約為100噸左右,而到2000年,市場用量猛增至180噸,之后每年遞增20噸左右。2008年之后,水蛭用量每年遞增30噸以上,當年增至340噸,2009年再增至370噸,2010年增至400噸,預測2011年水蛭用量將達到450~500噸左右。
市場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水蛭市場面臨兩極分化:一方面,醫藥市場(含外貿)對水蛭的需求上升,2011年用量將突破500噸大關,是上世紀末的5倍;另一方面,由于多種因素,從2000年到2011年的10年間,全國水蛭產量呈逐年減少之勢,由世紀初的1000噸左右,減少到2011年的300噸左右,同比減少100噸,水蛭供需缺口高達200噸,缺口為歷年之最。2011年水蛭市場的供需矛盾,為2012~2013年水蛭價格的再度上漲埋下了伏筆。
水蛭資源枯竭產量逐年下降
我國野生水蛭主要分布于山東、江蘇、河北、安徽、湖南、湖北、河南、江西等省,黑龍江、吉林、遼寧也有少量產出。20世紀之前,我國供應醫藥市場的水蛭完全是野生品。進入21世紀后,人工養殖水蛭逐步開始,但因技術難題無法突破,產量極微,難以形成商品,市場繼續依賴野生水蛭,而野生水蛭產量連年下降,資源已呈枯竭之勢。
水蛭資源枯竭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江河污染嚴重。水蛭生長于江河、湖泊、水溪、溝河及水田中,由于江河污染嚴重,加之水田連年大量施用農藥、化肥,導致水蛭難以繁衍和生長,大量死亡,部分產區已趨滅絕,每年因此減產30%以上。
二是生長環境改變。主產區為了發展地方經濟,連年大規模地開礦、修路、建廠、建房、開荒植樹以及開發工業園區和旅游區等多種人類活動,使水蛭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水蛭無生存之地,目前主產區江河湖泊已少見成群的水蛭存在。
三是各地“竭澤而漁”。水蛭價格連年上漲,1千克干品水蛭可以賣幾百元,捕撈水蛭的收入大大超過生產糧食和蔬菜。高利潤刺激了產區群眾捕捉水蛭的積極性,每逢產新期,一哄而上,無節制地濫捕濫捉,無論大小水蛭,一律“竭澤而漁”,影響了水蛭繁殖。
四是用量大幅增加。我國老年人口增多,患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逐年上升,以水蛭為主要原料生產的新藥、特藥和中成藥數量與日俱增,所需水蛭原料已超過上世紀80~90年代的幾十倍。
五是人工養殖滯后。人工養殖已進行了10年,但技術難關始終沒有突破,水蛭生長緩慢、死亡率高,許多產區紛紛棄養,各地不見商品水蛭上市。
價格連年大漲后市行情看好
市場需求逐年增加、野生水蛭資源逐年枯竭、各地庫存供應乏力、供需缺口高達50%以上,這些因素是導致水蛭價格連年大漲的主要原因。一項對全國17家中藥材專業市場的調查顯示,從2000年起,水蛭價格連年大漲,由2002年的150元,升至2003年的160元、2004年的170元、2005年的180元、2006年的190元、2007年的200元、2008年的230元。2009~2011年,水蛭價格連續暴漲,2009年漲至380元,2010年再暴漲至740元,2011年已暴漲至800~820元。
2012~2013年水蛭市場走勢是興還是衰?筆者經過市場調查后認為,水蛭后市將持續走強,需求將持續增加,產量將持續減少,缺口將持續擴大,價格將持續上漲,而且也不排除價格暴漲的可能。
主要依據是:水蛭用量將由2011年的450~500噸,增長至2012~2013年的500~600噸,但總產量加庫存至多只有250~300噸左右,供需缺口高達50%。據了解,江、浙、陜3省有10余家藥廠生產心腦血管藥物,需用水蛭原料由往年的100噸,增長至今年的150噸以上;河南省新鄉縣新星制藥廠開發的“活血通脈膠囊”每年使用水蛭量由50噸增加至60噸以上;河南省聯醫藥廠、義烏藥廠等3家企業需用水蛭已突破100噸;東北幾家大中型藥廠所需水蛭已由20~25噸,增長至50噸。此外,外貿出口每年至少在60噸以上。水蛭產不足需,供需缺口加大,短期難以緩解已成不爭的事實,所以水蛭價格在2012~2013年持續上漲,是市場經濟規律使然。據此,2013年水蛭價格突破1千元大關不是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