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11/16 0:00:00 來源:
未知
】“生物醫藥產業要有質的改變,需要制度的支撐。”回國創業10年來一直深切關注中國新藥發展的創新控——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裁魯先平,在第23屆醫藥經濟信息發布會上再次重申他對這一產業發展遲緩的焦灼。
他認為,在生物醫藥研發與產業的發展已經超越了對產品、技術、產業模式等的學習與實踐的今天,作為我國快速發展的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之一,也是目前新藥研發項目的重點領域,生物醫藥產業仍未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
CRO快跑凸顯產業長短腿
經歷了10年的發展,中國生物醫藥CRO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績,從化學合成、中藥提取到臨床研究CRO產業鏈發展可謂突飛猛進。有機構分析師預計,未來幾年,眾多CRO公司面臨著較好的增長空間,中國CRO市場或將以20%以上的增速持續增長。
據Bio Insight統計,至2015年將有年銷售額超過640億美元的“重磅炸彈”級生物專利藥到期,其中包括約200億美元的大分子單克隆抗體藥物。生物仿制藥成為全球醫藥領域關注的焦點,歐洲、印度、日本、韓國等地區的生物仿制藥正在快速發展,美國FDA針對生物仿制藥的351(k)法規也即將出爐,預示著生物仿制藥在未來5~10年的發展機遇。作為全球藥品消費領先的中國,同樣需要在這一領域施展更大的發揮,國內藥企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
事實上,CRO為中國本土生物醫藥產業與國際趨勢、需求和規則互動、對接、融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有效而快捷的途徑。據悉,目前國內CRO公司業務主要集中在新藥早期臨床前研發以及臨床研究兩大方面,主要客戶來源于以歐美為主的國際市場。目前國內兩家最大的CRO公司藥明康德與尚華醫藥已經成功實現海外上市。海外投資者對CRO的追捧灼熱了這塊產業對生物醫藥業態的作用。
然而魯先平認為,CRO市場的快速發展卻給了業界一個誤區——把CRO等同于中國生物醫藥的研發水平。他指出,目前我們仍遠未能形成中國自有的研發業態,而CRO的發展迅猛,更是凸顯了本土研發水平滯緩。因為截至目前,本土以研發為主的生物技術公司僅有4家,依然屈指可數,而通過CRO業務并不能有效獲得藥物的核心技術,因此無法給力于中國原創。
理清產業定位與分工
“我們需要明確企業與科研院所在R&D中的角色定位,但這同時需要從政策到資本都能夠明確自身的合作分工。”魯先平認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但無論是“十二五”規劃對生物產業的傾向、重大新藥創制對新藥研發的重視程度,還是新藥準入政策的積極改革,都在努力為生物醫藥業態的健康發展續力。
但作為一個仿制藥大國,生物醫藥產業仍勢微力薄。其所具有的“三高一長”的產業特征,不僅使其成為醫藥產業中研發投入最大、且又受藥品注冊管理法和專利法雙重制約的一個產業,同時還需要大量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以及其它產業工程開發或技術開發相配合,才能得到協調健康發展。
同時,在政府營造一個可承受、可持續發展、安全、高效的社會經濟環境下,中國的資本市場亦應該提早介入新藥研發領域,作為產業發展的接力捧,通過幫助研發渡過“死亡谷”,完善產業鏈和可持續發展的機制,成為支持本國創新性高技術產業發展的中堅與助推器。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