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11/18 0:00:00 來源:
未知
近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報道,一支出廠價僅0.6元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到患者手中卻變成了12.65元,中間利潤高達2000%,這高昂的利潤被醫院、醫生等人瓜分。除了該注射液外,央視還曝光了不少利潤在1000%以上的藥品。高價藥事件曝光后,人們再次把目光聚焦到藥品價格上。連日來,記者在南昌調查發現,藥店推銷員推銷高價藥“宰”患者現象普遍存在。一名藥品推銷員向記者“抖”出了其中的內幕:“推銷員只向患者推銷利潤高的藥品,是否對癥我們根本就不管。”
舉報:市民患感冒被忽悠買高價藥
數天前,南昌市民徐女士患上感冒,一名醫生朋友根據其癥狀,建議她服用一盒“999感冒靈顆粒”就可以。隨后徐女士來到南昌市疊山路一家藥店去買“999感冒靈顆粒”。
到藥店后,她拿到“999感冒靈顆粒”準備付錢時,藥店一名女子關心地問她是否發燒,在得到肯定回答后,該女子就熱心地向她介紹一種見效既快又沒有副作用的感冒藥。這時,推銷員又不失時機地問她是否嗓子疼,隨后又給她推薦了一盒具有消炎功能的藥。
等徐女士拿藥付賬的時候才發現,被推薦的這兩種藥要60多元,比她原先打算買的八九塊錢的“999感冒靈顆粒”貴了六七倍。
南昌市的曾女士也有過類似的經歷。13日,她到南昌市陽明路一家藥店給不到1歲的孩子買感冒藥,結果經藥店推銷員一介紹,花了20多元錢買了一盒感冒藥,回家后才發現此藥注明1歲以下兒童禁用,這讓她十分生氣。去藥店買藥,本來是期望得到專業藥師指導,但不少店員為了多得利潤,亂指導,瞎推薦。
患者在醫院拿藥,經過層層加價,已經是高得嚇人,就連到藥品零售企業(藥店)買藥,同樣擺脫不了“被盤剝”命運。“除了一些高成本和高技術含量的藥品,常用藥品出廠價都不會很高。”南昌某藥品生產企業負責人陳先生說,藥店為了賺取高額利潤,一般都會要求藥品銷售人員向患者推銷高價藥,而那些效果好,價格又便宜的傳統藥品,除非患者點名要,否則藥店推銷人員絕不會向患者推銷。
內幕:只推銷高利潤藥不管是否對癥
“也許大家都有這樣的藥店購藥經歷,藥店推銷員總會“熱情”地追著你推薦藥品。大多受推薦的藥品不是價格過高,就是出自一些小藥廠。”對此現象,在南昌市某藥店做了多年推銷員的歐陽娟(化名)向記者披露了推銷高價藥的真正原因。
歐陽娟說,藥店推銷員之所以樂于推薦藥品,是因為他們能夠從中獲取到提成,這是藥店行業的潛規則,就像一些醫生喜歡給患者使用回扣高的藥品一樣。
現在的藥店都跟超市一樣,患者可以自由地選購藥品,但是患者面對琳瑯滿目的藥品,都會不知所措。這就給藥品推銷員推銷高價藥提供了可乘之機。
“不需要藥品推銷員有多少藥品知識,關鍵是要會察言觀色,能抓住患者的心理,適時推銷藥品。”歐陽娟說,同一類型的藥物在藥店一般都有好幾種,甚至十幾種不同廠家、不同規格的產品,售價各不相同,最貴的和最便宜的價格往往相差數倍。這里既有大廠家,也有“雜牌軍”。很多患者也知道大牌子的藥品比較有保障,但是這些藥品的利潤不高,推銷的回扣也少。碰到這種情況,成熟的推銷員便會根據患者的癥狀充當醫生,告訴患者他的癥狀該用哪種藥。“其實是否對癥根本就不重要,反正患者也不懂,關鍵是要推銷利潤高的藥品。”歐陽娟說。
一名藥品零售業的負責人向記者坦言,推薦高價藥的確已成為藥店經營的“潛規則”,“現在藥店越開越多,藥店生存越來越難,需要想盡各種辦法盈利,推銷高價藥品也是方法之一。”這名負責人說,一般情況,藥店都喜歡經營小廠家不知名的藥品,這些藥品除了利潤大外,廠家還會配合零售商做宣傳,零售商賣這些藥可以說是“名利雙收”。
“藥品走零售路線,也同樣存在很大的中間利潤。”這名負責人說,一種藥品進入零售終端,該藥代理首先要交一筆進店費,金額從數百元到幾千元不等。此外,廠家在促銷方面除了提供贈品外,還要給藥店錢,而藥店在促銷海報上宣傳藥品也要收取一定的費用,再加上營業員的“提成費”以及醫藥代表搭建關系網的費用,這些費用最終將全部轉嫁到患者的身上。
如此一來,不難理解一支出廠價僅為0.6元的注射液,患者卻要支付十幾元錢購買。而一般品牌藥的毛利都較低,又經常被藥店平價促銷,所以一般藥店賣品牌藥基本上不賺錢。“商家為了多賺錢,樂此不疲地向患者推銷雜牌藥。”這名負責人說。
建議:先咨詢醫生莫輕信推銷員
記者了解到,盡管數年前南昌市藥監部門就曾要求藥店配備藥劑師,但是一般一家藥店都只有一兩名藥師,其他的則是藥品推銷員。藥品推銷員并沒有多少藥品知識,很多藥品零售企業只在他們上崗前進行一些簡單的培訓,而培訓的內容也不是藥品知識,而是“如何賺取更高利潤”,然后穿上白大褂就可以進藥店賣藥了。歐陽娟說,一般促銷員的底薪都很低,收入全靠藥品提成,每推銷一件藥有10%左右的回扣。
對于這種現象,南昌市第一醫院藥劑科一主任說,現在確實不少藥店的藥品推銷員為了自身的利益,胡亂給患者推銷藥品,除了造成藥不對癥的浪費外,甚至可能導致患者病情加重。
醫生指出,對癥下藥是一門非常大的學問,患者在選藥前,最好能夠咨詢醫生,遵照醫囑買藥吃藥。以治療感冒為例,目前市場上的感冒藥有數十種,即使是同一通用名的藥品也有十幾種甚至幾十種,雖然這些都通過了GMP認證,藥品質量也都是合格的,但實際上在藥品的生產過程中,藥材選用、生產技術等因素都會造成藥品在質量上的差異,此外,每種藥針對的癥狀也不同,所以患者選藥時,一定要遵照醫囑,并且盡量選擇知名品牌藥品,對癥下藥。
南昌市藥監局藥品流通處的負責人稱,患者去藥店買藥時,遇到推銷員推銷藥品,需睜大雙眼,以及盡量到正規醫院,遵照醫囑買藥,不要輕信藥店推銷員的花言巧語。
文/記者徐明實習生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