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11/19 0:00:00 來源:
未知

2011杭州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大會不僅是一次引才盛會,更是海內外人才思想碰撞和觀點交流的良好平臺。

大會現場,海外人才和本土機構面對面洽談。如今,海外人才可以通過創業、和本土機構合作等多種方式為國服務。
劉戈平:
用國際視野為國家發展獻策
參會的海歸人才劉戈平認為,暫時不能回國的海外人才也是國家寶貴的財富。他們雖然不方便回國做一些具體的工作,但完全有意愿和能力發揮自身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法則的優勢,為國家發展提出戰略性建議。同時,他們也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回國進行一些專業咨詢、學術交流活動。
他還提到了一些相關細節問題,例如,在為國服務時一定要熟悉所在國家相關法律,避免侵犯隱私權、知識產權等現象的發生。這位小伙子將問題考慮得如此周到細致,不禁讓人刮目相看。
陳洪源:
回或不回都能為國服務
陳洪源是中國留日同學總會會長。他介紹道,十幾年來,他們社團多次組織在跨國公司工作的海外人才回國進行短期服務。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產生更好的效果,他們會在尊重他人知識產權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帶回國內企業急需而又暫時沒有的技術。這些不可或缺的技術可給國內企業幫了不少忙。
他還介紹道,現在,海外人才不回來也能為國服務了。中國留日同學總會已經為不少國內企業和海外人才牽線搭橋,免費或成本價為國內企業解決一些技術難題。談到這里,陳洪源用溫和卻堅定的聲音說:“這樣,海外人才不用回國也能為國服務。這個辦法既有效,也可行。”
另外兩位與會代表就幫助和引導海外人才為國服務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陳邦華:
不妨多多“技術引智”
陳邦華是一位生物醫藥行業的海外人才。他說,在國內重視人才的良好氛圍下,大多數海外人才是愿意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為祖國多做點事的。言談間,他流露出重慶人的率真和耿直。
他覺得,針對部分海外人才暫時還不能回國的現實情況,開展技術方面的“引智”便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不要讓海外人才因為不了解自己能做些什么、具體怎么做而錯失為祖國做點事的機會。為此,他建議各地可以采用政府出面搭平臺的方式,深化和完善技術溝通渠道。合作可以采用靈活多變的形式,例如開展技術講座和培訓,進行溝通交流、專題討論,引進儀器設備等。
同時,各地政府要了解當地的優勢產業是什么,適合發展什么。這樣,才能更精準地知道本地需要哪方面的人才,有針對性地建立人脈連接,將引智工作做得更細。
另外,他還建議各地政府完善相關配套措施,例如加大專利保護力度等。
方彤:
各類人才都能找到適合方式
方彤曾在新澤西州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后擔任西門子美國研究院研發部主任。多年的海外學習和工作經歷讓他顯得成熟和睿智。
他談到,現在國內發展機會多,為海外人才提供了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平臺。
他把海外人才粗略地分為三類,在高校工作的學術型人才、在跨國公司工作的技術型人才和既懂技術、又了解市場和資本規律的創業型人才。
現在,對于創業型人才,扶持模式已經較為完善,但畢竟不是每個人才都適合創業。因而,對于學術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的扶持力度還應加大。這樣,各類人才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為國服務方式,這對于國家和人才本身都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