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今年3月,東莞市政府曾經宣稱,要在今年6月前出臺公立醫院改革方案。
從“6月前出臺”變成“最快年底前”,一拖就是近半年,公立醫院改革方案難產已是不爭事實。
難產原因為何?
吳道聞解釋,公立醫院改革推遲主要與簡鎮強政政策有關。他說,目前,部分鎮街醫院的人、財、物管理已經從市衛生局下放到部分中心鎮。在新行政框架下,如何統籌市級醫院和鎮街醫院的發展,是個新課題。新的公立醫院改革方案,將會側重鎮街醫療資源的協調發展,而4家試點醫院中,石碣醫院與莞城醫院均屬鎮街醫院。
言下之意,市級統籌與基層醫改,已經成了東莞公立醫院改革新的命題。
近年來,醫療體制改革一直是個熱門話題。東莞作為廣東3個醫改試點城市之一,肩負先行先試的改革任務。早在去年初,東莞市衛生局已通過了《東莞市醫療衛生體系發展規劃(2009年-2020年)》,這份規劃被稱為確立了東莞衛生系統未來10年的醫改路徑,也被視為終級版醫改方案的前身。去年8月,東莞又召開醫改動員大會,改革之勢一度箭在弦上。
但凡改革,必應“天時、地利、人和”,東莞搶得政策先機,醫改可謂恰逢其時。
從地利而言,東莞有各類醫療機構2300余所,其中建成或在建的醫院超過80所,數量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醫療資源相當豐富。連全國醫改方案撰稿人之一李玲,都感嘆東莞醫改有強大的地方財政做支撐。
具備這么好的條件,東莞醫改為何進度不快,動作不大?
關鍵難題還是在于“人和”。
人和問題首先是在醫患之間。“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長期存在,醫院自負盈虧的政策就是癥結所在。有專家粗略統計,在東莞這個人口平均年齡僅30歲的城市,人均醫療費用竟高于國內大多數城市。藥品價格虛高、過度醫療、公立醫院趨利化、醫療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等,如同一條條鴻溝,將醫患雙方對立起來。近年來,醫療糾紛頻發,醫患互信缺失漸次升級。醫院、醫生成了患者責難的對象,醫患關系劍拔弩張,為醫療行業改革施加了整體壓力。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醫改的主攻方向,就應該在財政投入與群眾受惠之間建立必然聯系,即對醫院的醫療行為加以約束和規范。隨著對于公立醫院體制的顛覆性改革,東莞公立醫院將在管理體制、運行體制和監管體制等方面實現突破,破除“類行政化”管理,提高市場化水平,并通過政府加大財政投入,讓醫院回歸公益性,醫生收入不再與患者掛鉤。只有如此,患者才能享受到醫改帶來的好處,醫患關系才能趨于和諧。
其次,所謂人和,還需調動醫生的積極性,使之發揮自身價值,并在醫改過程中作出應有貢獻。對于新的公立醫院改革方案,我們知之不詳,不知其中能體現多少醫務人員的貢獻、主張與期望。然而筆者認為,醫生能否成為未來改革的獲益者,將是東莞公立醫院改革的關鍵。
從現實層面看,無論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東莞醫改表面上歸于平靜,還是此次公立醫院改革方案一再難產,輿論難免猜測公立醫院改革的利益蛋糕如何切割。在回歸公益主旋律的同時,政府初步明確,逐步建立以服務收費和財政補助為主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逐步取消基本藥物加成,政府負責公立醫院基本建設和大型設備購置、政策性虧損補償、公共衛生任務補助等。
具體到實際操作,由于改革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影響深遠,需要兼顧各方利益,改革一度“只見刮風,不見下雨”,東莞公立改革方案易稿22次便是例證。目前,盡管東莞公立醫院改革在多個層面達成共識,但在向改革深水區挺進時,仍然知易行難。
因此,如何在醫改中保證醫務人員積極性,厘清醫院與醫生的利益邊界,仍需未來作出大量制度安排。
今年4月,東莞已經出臺方案,確定公立醫院在編的工作人員績效工資年人均不低于9.33萬元。今年11月出臺的首個醫改配套方案,也明確了財政對公立醫院編制內離退休人員的補助標準。將這一切納入改革范疇,是肯定醫務人員價值的積極作為,也是向前推進醫改的前提條件。
正如東莞一名官員在談及醫改目標時的表態:“讓老百姓滿意,讓政府滿意,讓醫院滿意,讓醫務人員滿意。”東莞醫改的終極目標,就是要造就“醫患和諧”的人和局面。
朱晉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