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11/30 0:00:00 來源:
未知
對藥品零售終端而言,2011年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下列數字讓藥店人感受到重重壓力: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零售藥店總數已超過40萬家,逼近41萬家,比去年增加了將近1.7萬家;據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數據,與去年同期相比,零售藥店整體銷售額上半年只增長了13%,預計全年增幅為15%,這是近10年來的最低增幅。
增速放緩已成定局
記者調查發現,日子難熬的不只是小地方的藥店或小藥店及單體藥店,大城市里的大型連鎖藥店也不輕松,有的甚至“大象轉身更為困難”。在談及今年的銷售情況時,藥店人幾乎異口同聲地表示不愿公開企業情況。
小張是廣西某連鎖藥店的員工,由于今年的銷售指標尚未完成,她連年休假都顧不上了,整天琢磨著如何上量,把希望都寄托在今年的最后1個月,她說:“第四季度開始進入秋冬,現在又是感冒等疾病的高發期,多做促銷,應該能獲得不錯的銷售業績。”
海南某著名連鎖藥店市場部經理告訴記者,該藥店的銷售在當地還算不錯,因為藥店上半年連續做了3場大型促銷,銷售同比增長了33.8%。“下半年由于臺風季節來臨,海南又遭遇水災,藥店的銷售受到波及,好在臺風影響大約只持續了1個月。現在繼續加大促銷力度,預計全年總體增幅有望達到30%。”
該藥店的銷售增長令不少同行艷羨。重慶市某著名連鎖藥店位于市中心解放碑的一家老牌門店店長很感慨:“以前只要大家勤快一些,多做促銷,銷售增長三四成不難實現,不過今年1~9月,我們使出了渾身解數,門店的銷售額同比只增長了25%,預計全年增幅不相上下。受新醫改影響,藥店賣藥不好做,雖然各藥店都在轉型大健康,保健品、食品等多元化產品能彌補部分藥品銷售的不足,但賣藥畢竟是主業,如果醫保政策進一步推行,估計我們的銷售還會繼續下滑。”這位店長的擔憂來自成都市已經推行的醫保新政,新政規定,醫保定點藥店不能售賣非藥品,這對藥店轉型大健康無疑是致命一擊,當地著名連鎖藥店德仁堂甚至選擇放棄旗下12家分店的醫保定點資格。
醫保報銷影響凸顯
“銷售增長能超過20%已經相當不錯了。”上海一位藥店同行在獲知上述廣西、海南、重慶等地藥店的銷售情況后發出如此感慨。他說,上海藥店的銷售增幅普遍低于10%,他所在的連鎖藥店上半年同比增長不到5%,預計全年只有3%。“我們遇到的影響因素也跟醫保政策有關。”
據他透露,近年來,隨著通貨膨脹帶來的人力、租金等費用不斷攀升,上海藥店銷售很不理想,醫保新政又導致了藥店顧客的分流。“現在,上海市民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病不但免收掛號費,藥費還可報銷70%。而在藥店需自費購藥,藥價再低,市民需要自付的部分仍然較高。我們只能采取對策,加大中藥飲片和貴細藥材的銷售。”
上海的難題,也在廣州出現。
廣州自2009年年底推行醫保門診統籌報銷后,參保職工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門診,藥費最高可報銷65%,每月累計最多可報銷300元。
受此影響,當地藥店的銷售額短期內下滑了一兩成。“更尷尬的是,現在這一門診報銷比例已經提高到75%,學生的報銷比例更高達80%,對藥店的分流影響進一步凸顯。”廣東金康大藥房總經理鄭浩濤不久前曾向記者透露,金康藥房今年即使重拾
醫療器械銷售,加大保健品和食品的促銷力度,以往每年銷售增幅達一兩成的境況亦不復再,上半年的銷售增幅只有三五個百分點。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藥店銷售增長能維持在20%以上的地區均未推行醫保門診統籌政策。而上海、廣州、成都等主要城市藥店受醫保新政沖擊,增幅普遍低于10%。由于存在地區和政策的不平衡,總體算下來,上半年全國藥店銷售額總增幅只有13%,全年無法突破20%已成定局。
明年或與今年持平
那么,藥店終端明年的日子會否好過一點?
在采訪中,各地連鎖藥店掌門人均對明年的形勢持不樂觀態度,預計增幅可能與今年持平,如果經濟大環境和政策影響沒有足夠好轉,很可能比今年還要低,原因主要有如下三點:
首先是競爭更為激烈,藥店總數突破40萬家,意味著店均覆蓋人數已經遠遠超過合理水平,這種現象在一些大城市尤甚。而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的數據顯示,百強連鎖藥店的集中度近幾年不升反降,至今尚不到40%,離商務部“十二五”規劃的集中度提高到2/3還有不小的距離。
通脹導致成本的水漲船高,將與醫保新政對連鎖藥店形成夾擊,藥店利潤進一步下滑,有可能導致大連鎖放慢擴張步伐,此其二。
“零售終端若要重拾升勢,醫藥分開、藥店能夠承接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藥房將是關鍵。”湖南一家知名連鎖藥店高層指出了更深層次的影響因素。他認為,第二終端的地位雖然在醫改中已有定調,但缺乏相應措施,商務部雖然提出了醫藥分開、讓社會藥店承接社區藥房的目標,但推進頗為緩慢,一些地方藥店雖在試點,但都小心翼翼,“估計到了明年,可能有所突破。但因為社區藥房的改革涉及多個主管部門,改革任重而道遠。”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