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12/2 0:00:00 來源:
未知
中國醫藥流通領域,經常因其低效率和低透明度而遭到質疑。然而在今年以后,行業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高。作為“十二五”規劃的一部分,國家通過積極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及結構調整來增強醫藥流通行業,培育一至兩家年銷售額逾千億元人民幣(合151億美元)的全國性頂級醫藥商業企業,并建立20家年銷售額逾百億元人民幣(合15億美元)的區域性醫藥商業企業。一時間,國內并購重組活躍,大規模的并購交易仍將不斷出現。
國內上下游并購進入高峰期
自上而下的壓力加速了生命科學與醫療行業的并購步伐,特別是在制藥、醫藥流通、生物技術以及醫療設備領域,并購活動尤為活躍。
過去六年半,國內并購交易量穩步增長。據德勤統計,醫藥行業整合的強勁勢頭始于2005年下半年,共完成7宗交易,價值8200萬美元,2008年下半年完成9宗交易,價值1.73億美元,實現穩步增長。2009年,完成21宗交易。2010年,境內并購進入新階段,共完成36宗交易,較2009年同比增長71%。2011年,整合型交易的強勁勢頭有望持續,上半年完成交易16宗,略低于上一年同期的19宗。
“分散的醫藥行業,是國內行業并購的重點領域。”吳蘋稱,尤其是面對75%以上為仿制藥,11%為中藥的市場環境。此外,政府的一個明確的首要任務是推動醫藥行業多樣化,將仿制藥生產轉向更強大的發展模式,促使企業生產專利藥以便與國際市場的領先產品競爭。然而,在創新大范圍開展之前,市場面臨重新洗牌。中國政府欲推出幾個“全國龍頭”,為其創新和進行國際競爭提供資源。
據網易財經了解,推動投資顯著增長的是幾家欲摘取“全國龍頭”桂冠并爭搶所剩小型目標的企業,包括上海醫藥集團、國藥集團和哈藥集團等。例如,上海醫藥集團,中國醫藥生產與銷售的上市企業,實際上以一己之力擎起2009年的投資驟然上漲:上海醫藥集團投資額為12億美元,而同年下半年累計投資額為16億美元。
此外,在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很容易讓人想到企業間競相收購,搶奪切分蛋糕。然而,私募股權基金和企業投資者在醫藥行業并購活動中扮演什么角色呢?統計顯示,企業投資者在中國醫藥市場入境投資中的主導地位更加明顯,2005年至2011年上半年,企業投資交易量占全部并購交易(36宗)的近84%,與之相比,私募股權投資者僅占16%(7宗)。就交易額而言,這種趨勢愈加明顯:企業投資者的交易額(22億美元)占并購交易總額的89%,私募股權投資者的交易額(2.62億美元)占11%。
但值得注意的是,醫藥行業的交易量占生命科學與醫療行業全部交易的三分之二,整合效果逐漸凸現,然而,截至2011年上半年,醫藥生產市場仍有5600多家企業(其中70%是小型企業),全國仍有16000多家醫藥經銷企業和連鎖零售企業,全面實現整合任重而道遠。
除此,整合僅能驅動流通行業的集中度,而不能改善行業的效能和效力。公立醫院仍然銷售逾70%的處方藥。盡管他們在藥品采購方面的角色由于醫院藥品招標流程和基本藥物目錄的施行而有所削弱。如果沒有公立醫院的全面改革,整合將不代表真正有意義的變革。
入境并購活動日漸復蘇
同樣,市場整合的趨勢也會影響國外企業。據了解,當今數以千計的藥品生產商、供貨商和分銷商會很快銳減為數百家,并最終產生幾十家真正的市場領軍企業。而這些巨頭早已紛紛聚焦目光至中國市場。
國內的醫藥企業每年都吸引高額的累計入境投資,且并購意向持續增強。德勤數據顯示,2005年,平均交易額為3,860萬美元,2011年上半年上升至1.136億美元。上述搶眼的交易額與境內交易較低的平均交易額(2005年1400萬美元,2011年上半年8500萬美元)形成鮮明對比,這也表明國外企業擁有更大的經濟影響力和擴張野心,能夠在較分散的中國本地企業中進行真正的大手筆并購。
“行動正當時,各跨國企業對此更是心照不宣。”吳蘋說,主要的市場領軍企業和一些較小的跨國企業動作迅捷,比如,位于美國的生物制藥企業賽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SciClone)于2011年斥資1.048億美元收購中國醫藥分銷營銷企業諾凡麥醫藥有限公司(NovaMed),交易在短期宣布并完成執行,有望提升賽生藥業在中國市場的地位,這也是力爭上游的企業的心頭大事。
除整合外,還存在其它影響因素。據了解,許多跨國企業已在華投入了大量資源,主要通過在華生(博客)(微博)產和分銷以搶占市場份額,展開比在發達市場更具經濟效益的本地研發(因為發達國家病患參與臨床試驗的意愿不斷減弱),或利用中國的監管和金融激勵機制展開本地研發。
據了解,大多數大型跨國藥企均在華設有研發機構,其中包括阿斯利康和葛蘭素史克(英國)、禮來(美國)、羅氏(Roche/瑞士)和拜耳(Baye/德國)。美國輝瑞是在華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在華投資逾5億美元,擁有4,000余名員工。同樣,瑞士制藥巨頭諾華將中國列為公司三個全球研究中心之一,在華約13億美元的投資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跨國企業在華投入大量資源后,兼并重組交易將進一步鞏固其市場地位。事實上,2010年第四季度,葛蘭素史克宣布,計劃出資7,000萬美元收購生產泌尿和過敏類藥物的南京美瑞制藥有限公司。
醫藥巨頭海外擴張步伐將加速
過去六年半,盡管我國醫藥行業境內、入境并購交易持續走強,但中國企業收購國外目標的交易卻寥寥無幾。德勤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1年上半年,僅完成7宗海外并購交易,交易總額為7.26億美元。
“中國醫藥行業零散無庸贅述,行業十強企業的市場份額,僅占國內市場的25%,與之相比,全球十強企業的市場份額則占據國際市場的50%。”據吳蘋介紹,因此,至少在短期內,我國二線城市的藥企將繼續專注于國內整合。
不過,隨著當前整合浪潮接近尾聲,整合后的企業將放眼海外市場,中長期前景廣闊。據了解,大批潛在的境外交易將由資金雄厚的中國本土醫藥巨頭發起,如國藥集團和上海醫藥集團。2009年第三季度,國藥集團在港交所上市大獲成功;2011年下半年,上海醫藥集團有望在港交所上市籌資18.9億美元,因此兩大巨頭均擁有可觀的高額并購資金。
上海醫藥集團明確表示,上市收益的30%將用于開展境外并購,并購目標為大中型歐美企業。同時,上海復星醫藥集團(Fosun)、南京奧賽康藥業和國有企業重慶醫藥等競爭對手紛紛尋求上市,并明確表示將部分上市收益用于進一步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