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12/7 0:00:00 來源:
未知
零售終端集中度仍相當低下,百強連鎖集中度不升反降,專家建言,過度分散的藥店需要通過聯盟集中采購、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新醫改進入深水區的當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成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全民基本醫保的推進、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醫藥衛生領域發生重構式改變。而甚少被政策提及的藥品零售終端市場,形勢似乎也不輕松。
同時,今年醫藥市場環境相對困難,除了有“兩降一升”(價格下降、利潤率下降、成本上升)的影響外,政策不明朗也給整體醫藥市場帶來許多的不確定性,直接影響到醫藥零售板塊。
競爭過度
零售藥店的嚴冬尚未過去。在11月30日舉辦的“第二屆中國連鎖百強高峰論壇”上,眾多業內專家與國內百強連鎖代表不約而同地作出上述判斷。
“藥品零售終端今年感覺很困難。”SFDA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下稱“南方所”)所長林建寧指出,一方面是由于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基層醫療機構零差率銷售藥品對藥店終端造成一定沖擊;“另一個原因則歸于整個藥品零售業界過度競爭。”
SFDA數據顯示,國內藥品零售企業數量持續增加,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藥店總數(包括連鎖門店和單體藥店)為408,248家,同比增加了4.3%,增長幅度有所回升(2010年為2.8%)。其中受“新辦藥店優先考慮連鎖企業”影響,2010年連鎖藥店數量增幅較快。
讓業內研究者擔憂的是,零售終端集中度仍相當低下。分析歷年數據可發現,百強連鎖集中度不升反降。盡管今年上半年比去年略有回升,但仍未走出下降通道。
零售藥店數量的快速增加,拉低了單店覆蓋人口數量。據統計,我國零售藥店單店覆蓋人口平均低于2000人,遠低于國外水平。據了解,今年不少零售藥店銷售的增長,主要依靠新開門店來帶動。南方所零售分析系統數據顯示,今年藥店單店的銷售不甚理想,部分門店甚至出現負增長。
其實,此前不少研究人士已提出要通過競爭,淘汰落后企業,提高集中度等。流通“十二五”規劃也明確要讓連鎖藥店占全部零售門店的比重提高到2/3以上。
然而,從目前的狀況看,短期實現難度很大。一方面是源于零售藥店開店成本較低;另一方面則是受前幾年“跑馬圈地”風潮的影響,即便是難以維持運營的藥店也被其他連鎖收購,難以實現淘汰。
各覓出路
“連鎖藥店今年受到的壓力要比去年大。”南方所副所長宗云崗不無擔憂地說,“受國家大力推進基層醫療衛生的影響,預計過一到兩年,零售板塊在渠道上的占比會低于第三終端市場,從原來的第2位下降到第3位。”
據了解,盡管沒有醫院市場所受的直接沖擊大,但降價等因素對零售藥店的影響依然不容忽視。漱玉平民大藥房有限公司總經理秦光霞告訴記者,今年9月1日發改委降低部分激素、調節內分泌類和神經系統類等藥品最高零售價格后,10月份的數據就顯示,調節內分泌類藥品的客單價下降了3元,“雖然整體客單價沒有太大影響。”
追蹤研究OTC市場多年的杭州南洋藥業總裁關平認為,“今年連鎖的環境不太好過”,但相比近年管控漸嚴的醫院市場,零售連鎖的市場環境還是相對好些。眾多的零售藥店已然開始探尋適合自己的救贖之路。“未來,藥店業態模式會進一步分化且清晰化。”宗云崗如是說。
沉重的生存壓力使各種抱團取暖的藥店聯盟風起云涌。業內專家指出,藥店聯盟的形成具有必然性,過度分散的藥店,需要通過聯盟集中采購、降低成本,進而提高效益。“藥店聯盟要健康發展,說到底還是要有商業利益維系,如共同的價格維護。”《醫藥經濟報》總經理、標點咨訊集團總經理黃澤骎提醒。可以說,短期內藥店聯盟會成為藥店業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假若能以實體的方式發展聯盟,或會更加有利。”一業內專家如是說。
經營品類的調整是近年眾多藥店陸續采取的策略。從連鎖百強經營品類數據中可窺一斑:企業銷售和毛利結構日趨合理,商品結構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非藥品銷售比重加大,毛利貢獻率有所提升,品牌藥產品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回歸。
即使藥店自身已在調整,但在研究人士眼里,依然期望可以通過資本力量的推動,加速藥品零售業界洗牌,盡快走向集中。事實上,目前已有不少零售藥店通過各種形式實現融資。
無論是業內風傳已久的老百姓籌劃上市,還是另一家廣東大型連鎖也在暗中做準備,都反映了零售藥店的融資渴望。林建寧指出:“藥店的融資需求,證明大多數藥店期望能靠資本推動力擴張。”
但難以否認,要靠資本力量推動藥品零售變革,較難逾越的是目前經營的不規范現象。假若能突破這一瓶頸,獲得資金的藥店或可借藥品零售環境處于被動局面之機進行全國布局,加快連鎖模式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