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12/20 0:00:00 來源:
未知
基本藥物制度初步建立
全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回歸公益
藥品費用下降67.5%、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次均費用下降21.4%、住院次均費用下降15.3%這是醫改以來,河南基層群眾心中算得最暢快的一筆賬。
“小病敢吃藥、大病敢住院”。在農村和基層,老百姓不再為看病就醫擔心。醫務人員也普遍感受到,基層條件明顯改善,就診人員逐步增多,醫患關系更加融洽。這得益于國家推行的基本藥物制度。
2009年8月,我國開始啟動實施基本藥物制度。今年7月底,全國所有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均配備使用了基本藥物,實行零差率銷售,結束了基層以藥補醫的歷史。
初步實現基本藥物制度基層全覆蓋
2009年8月,國家發布了《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版)》,遴選確定了307種基本藥物。各地根據當地實際和群眾用藥習慣,又增補了部分藥品種類。目前有29個省份增補了基本藥物種類,平均增加205種。從配備使用情況看,基本藥物品種數量基本能夠滿足基層群眾用藥需求。
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孫志剛說,建立基本藥物制度是一項重大制度創新。兩年多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各地高度重視,積極推進,基本藥物制度建設分步實施、進展順利。
一張規劃細致、描繪清晰的路線圖正在成為現實:
2009年基本藥物制度在30%的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啟動實施;
2010年在60%的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推廣實施;
2011年7月底,全國5萬多個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實現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
今年國務院辦公廳還專門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把基本藥物制度延伸到村衛生室,使農村居民更加便利地享受到基本藥物制度的好處。山東日照市在全市村衛生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藥品價格平均下降49.76%,為群眾節約醫藥費近2億元。 初步建立新的基本藥物招標采購制度
規范基本藥物招標采購是建立基本藥物制度的關鍵環節。2010年11月,在總結地方基本藥物招標采購經驗和做法的基礎上,國家出臺了《建立和規范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采購機制的指導意見》。
新的招標采購辦法主要有五個關鍵環節:一是招生產企業。確定中標企業是責任主體,對藥品質量和配送統一負責,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費用;二是招采合一、量價掛鉤。這樣做能夠發揮規模優勢,可以大幅度降低藥品價格和采購成本;三是雙信封制。核心是確保質量安全,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評分因素干擾;四是集中支付。政府直接向生產企業支付藥款,保障生產企業利益,也杜絕了不正之風的發生。五是全程監控。對中標企業從生產到使用進行全過程、全覆蓋檢查,將基層用藥全部納入藥品監管范圍,確保基本藥物安全有效。這不僅僅是藥品采購模式的變化,也是對藥品生產流通秩序、藥品供應配送方式、政府監管模式的一場深層次變革。
山東、江西、黑龍江、遼寧等大部分省份率先完成新一輪基本藥物招標采購,藥品價格大幅下降,與上一輪藥品采購價相比,平均降幅為30%左右;河南、重慶、青海等地還同期開展了醫療器械集中采購,有效降低了醫療器械、耗材的價格。
同時,基層用藥質量得到有效保障,中標藥品屬于全國排名前100位企業產品的占40%,河北高達61.9%,四川達49.3%。各地還結合實際創新藥品配送方式,寧夏、內蒙古積極引入郵政企業參與基本藥物配送,利用遍布城鄉的健全網絡,承擔配送“兜底”責任,保證藥品及時供應。
隨著新的基本藥物招標采購制度的不斷推進,藥品流通環節的“水分”將被逐步擠掉,群眾用藥負擔下降,基層醫務人員用藥行為逐步得到規范,價格合理、質量可靠的平價藥終將真正惠及千家萬戶。
同步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
藥品降價了,醫院運營費用從何而來?醫生的激勵機制從何體現?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后,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對此,國家同步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從管理體制和激勵機制入手,保障基本藥物制度在基層建立并持續運行。按照統一部署,到今年12月底,全國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綜合改革將基本完成,建立起公益性的管理體制,競爭性的用人機制,激勵性的分配機制,規范性的藥品供應機制和長效性的經費保障機制。這無疑將有力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回歸公益性,激發新的活力。
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建設費用由政府承擔,運行費用由政府給予一定的補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新機制運行得到切實保障。各地都相繼出臺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辦法,并按國家要求,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到人均25元及以上。
根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功能和實際工作量核編定崗,實行定編定崗不定人,固定的編制流動的人。目前,2788個縣(市、區)共核定編制數114萬多人,比改革前增加了29.9%。
推進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實行競爭上崗、全員聘用、合同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的收入與服務數量、質量、效果以及居民滿意度掛鉤,大幅增加一線人員和骨干人員的收入。據抽樣調查,綜合改革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月均工資增加了600元左右。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重心開始向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轉變。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探索建立全科醫生制度,推行家庭醫生服務,逐步承擔起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職責。江蘇無錫還推行“健康保姆”服務模式,滿意度達92%以上,促進了基層醫患關系的改善。
為解除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長期發展的后顧之憂,2011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清理化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債務的意見》,確保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順利推進。據2010年抽樣調查,改革后,財政和醫保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收入的補償比例達到56.6%,比改革前提高了13.1個百分點。
“實踐證明,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推進基層綜合改革,既維護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公益性質,調動了基層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也保障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孫志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