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12/27 0:00:00 來源:
未知
據統計,醫藥生物技術產品(包括基因工程藥物、疫苗、生物診斷試劑等)的產值占當前醫藥
產業規模的比例尚不足10%,但由于傳統的新藥研制方法難度越來越大,研制開發成本不斷上升,成功率越來越低。因此在全球制藥巨頭中,目前有70%的項目是使用生物技術開發。
通常來說,醫藥行業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新藥的研究與開發是其發展的核心。制藥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能否持續開發出新藥,這樣企業才能在新藥的專利保護期內,獲取較多的利潤以彌補研發的開支。醫藥研發的特點是周期長和投入大,顯然高昂的研發投入和巨大的研發風險使眾多中小型制藥企業難以承擔。而對于已經打通資本通道的生物制藥公司而言,借助資本的力量快速整合那些極具潛質的項目型公司或者具備網絡優勢的“地頭蛇”,絕對是一個劃得來的生意。
當然,如何突破資金困境以及規避并購所面臨著政策風險、價值評估、并購后的整合等風險,一直是本土生物醫藥公司以及相伴生的資本力量關注的焦點。《首席財務官》雜志之所以將當前的這一階段理解為本土生物醫藥行業進入“并購時間”,而非“并購時代”,恰恰因為由于生物醫藥領域內的產業力量和產業資本均處于相對較弱的狀態,尚未形成全球醫藥領域少數巨頭控制與整合下的成熟期并購態勢。本文以國內生物醫藥領域發生多起并購的先行者——沈陽三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生制藥”)為個案進行詳盡剖析,以期對剛剛進入“并購時間”的相關領域CFO們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鮮活案例。
難“研”之隱,一“并”了之?
據統計,“十一五”期間,醫藥企業研發投入占總收入比不到3%,重點藥企研發投入占總收入比約為5%。雖然“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動員的“重大新藥創制專項”資金約為400億元,但這樣的投入水平仍遠遠不夠。而另據業內數據顯示,2010年10大研發國際領先藥企共計投入研發資金602.4億美元,這一數字相當于我國未來五年重大新藥創制資金的近10倍。其中日本武田制藥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最高,達29.5%,計46.4億美元;美國默克制藥研發投入占比最低,為12.3%,達55.8億美元。
已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江蘇泰州醫藥產業園——中國醫藥(600056,股吧)城,作為中國目前唯一產業鏈最完善的國家級生物醫藥高新區,園內集聚1100多家中小企業,美時醫療、億藤、中衛康等一批企業蓬勃興起。隨著海外企業的加快進駐,醫藥園區16億元企業債券正式發行,園區金融環境的日趨優化,金融資本、產業資本、科研資本相融共生,產業園已漸漸成為“醫藥科學家的沙龍、醫療企業家的俱樂部,融資的樂園”。
三生制藥CFO譚擘和整個并購團隊對泰州醫藥產業園企業的研發力量,經過上百次的反復甄別調研,終于發現上海亞盛醫藥科技有限公司(Ascentage Pharma以下簡稱“上海亞盛”)的潛力所在。
曾經在創業早期飽受資金短缺折磨的三生制藥管理團隊對雙方的發展態勢很清楚,而且對上海亞盛20多人的團隊研發力量非常看好,其領軍的核心骨干都是擁有海外履歷的博士,多年來一直從事藥品研發。譚擘難掩興奮之情地表示,“上海亞盛這個研發團隊,多年來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在國內國外治療腫瘤藥物研發領域都是領先的,靶向抗腫瘤藥物分為單克隆抗體、小分子藥物(替尼類)和細胞凋亡誘導藥物,由于靶向機制,副作用較小,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藥物領域之一。三生制藥需要的是研發技術和市場,通過這個項目我們可以實現互補共贏,新藥有可能要到2016年才能真正上市。風險與投資并存,但是為了搶先占領未來的市場,我們必須迅速作出投資決定。”
2010年2月份三生制藥以300萬美元購買上海亞盛40%股權,聯合進行靶向小分子藥物的研發。8月11日,上海亞盛研發的兩種新型小分子“細胞凋亡”靶點抗腫瘤新藥在美國進入臨床研究階段,兩種原創“細胞凋亡”靶點抗腫瘤新藥的代號分別是AT-101和AT-406。AT-101是以“細胞凋亡”關鍵調控蛋白BCL-2為靶點的抗肺癌藥,是首個由國內實驗室直接提交數據一次性通過FDA認可的原創靶點抗腫瘤化學新藥。上海亞盛董事長楊大俊博士介紹,這兩種新藥都是公司原創的國家一類新藥項目,技術水平為國際領先,率先攻克“細胞凋亡”靶點難關,填補了國內空白。
曾在創投公司負責生物技術及醫藥健康的上海亞盛總裁楊大俊對于研發投資的觀點是,中國是一個很有前景的醫藥投資市場,如果說10多年前是IT產業的黃金期,那么現在正是做生物醫藥的黃金期。只要有好的技術,好的產品,就可以抵御金融危機。因為制藥是長線投資,做創投首先要看的肯定是公司是否是行業龍頭,技術是不是行業領先,這點是很重要的。醫藥行業往往是一個長期投資,而普通投資者一般不會參與前期投資,因此醫藥創投必須善于發現一些有價值的公司。
作為已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生物技術企業,三生制藥占據了中國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市場大約44%的份額,比其他六家主要競爭者的市場份額的總和還要多。三生制藥還在繼續拓展市場,今年第二季度又從國內外企業手中獲得了另外2.2%的市場份額。可是市場格局并非一成不變,“在全面開放的中國市場上,往往多頭競爭導致了市場出現亂戰的局面:以三生制藥上市的EPO產品益比奧為例,在益比奧上市后,國內許多廠家都開始介入EPO市場,成都地奧、北京四環生物(000518,股吧)、華北制藥(600812,股吧)等16家企業先后獲得SFDA頒發的藥品注冊證,競爭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對于競爭局勢,譚擘冷靜分析。
究竟怎樣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開疆拓土,對于三生制藥而言,無論走到哪里,依托的都是前沿的生物醫藥。”三生制藥雖然在美國上市,但很多投資者都在歐洲,因此譚擘的路演行程足跡遍及哥本哈根、倫敦、愛丁堡、法蘭克福等歐洲資本市場要地。一位資深的歐洲投資者對此感嘆,“現在很多中國公司在美國資本市場出問題之后,很難看到一家中國公司連續多年還在長期堅持做幾年前IPO路演時設計的戰略——生物醫藥研發創新,難得。”
目前,三生擁有七個正在研發的產品。其中特比澳是國家一類新藥,是全球第一家將其上市的企業,搶在了兩家在相同領域有類似產品的跨國公司的前面。ITP(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作為特比澳的新適應癥也已經獲得了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