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12/28 0:00:00 來源:
未知
過去幾年,為應對“重磅炸彈”藥物時代的終結,輝瑞、葛蘭素史克、諾華等制藥巨頭紛紛宣布在美國和歐洲大量裁員,削減成本。制藥行業(yè)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峻的危機。
新藥研發(fā)在枯竭
目前,醫(yī)藥行業(yè)仍舊堅挺。據湯姆森路透旗下國際醫(yī)藥研究公司(Centre for Medicines Research International,簡稱CMR)發(fā)布的《2011CMR國際藥物研發(fā)概況》(下稱《概況》)報告顯示,2010年全球藥品銷售總額為8560億美元,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但有明顯跡象表明,大型制藥公司的研發(fā)正在萎縮。
據《概況》稱,2010年制藥行業(yè)在全球共上市了21種新分子實體(NMEs),與2007年和2008年全年水平持平。在上市的21種NMEs中,大型制藥公司僅占7種,大公司正在喪失傳統(tǒng)優(yōu)勢。2010年,進入Ⅲ期臨床研究的新藥數量比2007年下降55%。其它研究階段的新藥也出現類似的跌幅:Ⅱ期下降53%,Ⅰ期下降47%。
大型藥企主要依靠長期統(tǒng)治市場的專利產品,過去5年新上市產品2010年的銷售額為8560億美元,僅占5%。在美國,2012~2014年間有110多種產品專利到期,其中14種屬于“重磅炸彈”級藥物。《概況》總結道:“未來3年,世界領先的制藥公司收入來源面臨相當大的風險。”
外包風險
大藥廠通過大規(guī)模兼并、收購和風險共擔的合作伙伴關系,對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和業(yè)務精簡。跨國藥廠紛紛宣布關閉整個研發(fā)基地和生產工廠,重新調整自己的資源,集中于更有前途的領域。他們把研發(fā)活動外包給新興國家如中國和印度的合同研究組織(CRO)。
在新藥研發(fā)從小分子、化學設計分子向大分子生物制品轉移的時代,化學家受到的沖擊最大。美國很多新藥研究已開始關注生物技術和生物分子領域。預計未來3~4年內,大型制藥公司將裁減上萬名化學家。
大型制藥公司正在尋找各種途徑以降低成本和風險,這正是小型制藥公司和生物技術最擅長的領域。CRO公司吸引了大量由大制藥公司裁減的化學家。許多CRO公司可進行毒理學實驗和臨床試驗,同時還可為大型制藥公司提供政策服務。值得關注的是,醫(yī)藥研發(fā)外包收益和風險并存,醫(yī)藥研發(fā)外包一方面可降低研發(fā)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也應看到易依賴外包商、失去創(chuàng)新能力、流失核心技術等風險。
制藥行業(yè)面臨的此次危機將持續(xù)多久目前還不得而知。最近出現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跡象,如FDA最近宣布,今年已批準了35種新藥,批準數量在過去10年中位居第二,僅低于2009年的37種,主要由于加速了審批程序。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yè)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lián)系,聯(lián)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