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1/5 0:00:00 來源:
未知
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如何推進醫療體制改革,實現醫藥流通秩序規范性發展?在醫改探索之路上,重慶是先行者。
去年12月29日,市長黃奇帆為重慶藥交所基本藥物及醫療器械電子掛牌交易鳴鑼開市,全市基本藥物、醫療器械電子掛牌交易正式啟動,標志著重慶藥交所綜合電子掛牌交易范圍實現了基本藥物、非基本藥物和醫療器械全覆蓋,為打造健康重慶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重慶藥交所基本藥物及醫療器械上線交易,在重慶藥交所的發展史上又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黃奇帆表示,藥交所在一年時間里實現了從兩萬多個品規的非基本藥物到基本藥物及醫療器械全部上線交易,這種獨創的電子掛牌交易新模式徹底顛覆了傳統醫療購銷模式,改變藥品流通環境和市場秩序的效果越發顯著。
全國首創
打造健康重慶堅實基礎
出廠價格不足3元的羅紅霉素,經過藥品代理公司、醫藥代表、醫院等層層加價,到患者的手中可能高達30元以上。這種多級代理、層層加價的傳統藥品流通秩序,是造成藥價高、看病貴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國家醫改亟待破解的老大難問題。
2009年4月,國家醫改新方案正式出爐,如何追根求源破解看病貴、看病難,成為擺在全國執政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重慶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創新成立重慶藥交所,作為市委、市政府打造健康重慶、促進共同富裕、構建和諧社會的民生工程,并將其納入民生十條的重要內容,就是要在醫改上有所突破、有所作為,真切推動深化醫療體制改革,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利用政府和市場兩只手,通過電子交易平臺,讓買賣雙方自由交易,但他們的交易行為卻在政府、市場、老百姓的監督下,公平、公正、公開地進行。
2009年9月全市新醫改工作部署會議上,黃奇帆提出建立藥品交易所的構想,希望通過這種模式,先從傳統的醫藥流通模式開刀,對流通傳統體制來一次徹底的革命。
據了解,這一創新構思得到副總理李克強的肯定。同年11月,市政府成立專門的班子,經過近半年籌建,藥品交易所在2010年3月31日正式掛牌成立,醫療流通體制改革進入實質性階段。同年9月29日,首批共400多個廠家的1000多個品規非基本藥物正式上線掛牌交易。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藥品交易所實現了從兩萬多個品規的非基本藥物到基本藥物及醫療器械全部上線交易。目前,有5500多家注冊會員,包括醫院、藥品生產企業和配送企業。全市所有區縣及以上公立醫療機構均已進場采購,賣方會員2800多家,包括全球前20強藥企和國內100強藥企中的84家。目前,藥交所累計交易訂單40多萬筆,藥品成交價格與醫療機構去年的采購價格相比,平均下降28%,一些常用藥的降價幅度達80%,平均降幅達到三成。
2011年12月上旬,在全市基本藥物采購工作會上,市政府副市長吳剛表示,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是惠及民生的重大制度創新,是近期醫改的重點和難點。
保障基層醫療機構安全、合理用藥,是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改革的五大內容之一。基本藥物、醫藥器械上線交易,這一舉措全國首創,將為重慶落實醫改、營造健康重慶打下堅實基礎。
全民監督
各方公平公正公開交易
“辦好藥品交易所,抑制藥價虛高。”重慶市委三屆七次全委會將這一工作目標寫入全委會決定。重慶藥交所在醫改中的作用,是怎樣體現的?
“醫改是一道世界難題,涉及眾多環節,觸動各方利益,矛盾多,難度大。尤其是基本藥物采購,是確保基層用藥質量可靠、價格合理、供應及時、安全有效的關鍵,對促進醫藥產業優化重組和結構調整、規范藥品生產流通秩序影響深遠,更是觸動藥品從生產到流通到使用的全過程鏈條中各方利益的深層次變革。”副市長吳剛表示,藥交所運行一年來,不但規范了藥品流通秩序,而且在反腐倡廉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藥交所董事長劉高清介紹,傳統的醫療購銷體制,最大的特點就是生產企業與醫院、患者信息不對等。譬如,一種藥品出廠價只有2元錢,但是經過大區代理、片區代理、醫藥代表等多個環節才能達到醫院及患者的手中,產生運輸、公關等各種成本,最后到患者的手中,少則達到10多元,多則高達幾十元,但患者根本不知他們拿到的藥品器械究竟值多少錢。
“藥品交易,就是對這種畸形的醫藥購銷模式做手術。”劉高清介紹,通過藥品交易所,醫藥生產企業直接將藥品信息掛在網上,買家直接根據各個企業提供的信息,貨比三家后購買所需要產品。在交易方式上,買賣雙方在網上直接發生交易,直接將公關、提成、返點等中間環節消除。在藥品價格控制方面,藥交所采取價格雙控制度,藥交所參考全國多個省市藥品招標采購價格,對交易藥品制定入市價。今后,還將根據交易行情,建立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形成市場調節的合理的入市價。藥企的掛牌價須低于入市價,防止藥企虛高掛牌。同時,交易所擁有嚴格的支付結算制度,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貨款統一結算,有效解決了拖欠、賴賬等傳統醫療環節中的頑疾。
多級代理、層層加價、人情公關等在流通環節中消失。醫療生產商掛牌價格是多少,醫院進購的價格是多少,再到自己患者手中的價格是多少———在這個交易平臺上,一查便知,完全處在社會大眾的監督下。
市政府成立藥品交易所監督管理委員會,由衛生、人力社保、發改委、食藥監、物價、糾風等13個相關市級職能部門組成,共同履行監管職責,極大地保障了藥交所第三方交易平臺的公正性與政府主導的公益性及公信力,讓買賣雙方真正實現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交易。
煥發生機
成為國內醫改的風向標
一年多來,藥交所煥發出強勁的生命力。據藥交所董事長劉高清介紹,這種新型交易模式很快得到市場認可,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藥品交易、交收配送、貨款結算秩序良好,交易制度的科學性、先進性、可行性越來越凸現。
首先,藥交所實現了四個統一:統一進場交易。藥交所平臺的成功運行實現了全市非基本藥物統一、集中進場交易;統一配送監管。
電子交易平臺對所有發生的交易訂單配送情況進行全程監管,確保藥品48小時配送到位;統一支付結算。建立起全市集中統一結算平臺和60天限時結算貨款制度的嚴格實施;統一考核評價。對交易各方的考核評價和信息公開披露,會員履約誠信度和服務質量提高。
其次,藥交所還取得了六大效果。第一,改善了流通秩序。電子掛牌交易實現流通環節扁平化,避免中間環節層層加價;第二,合理控制藥價。建立開放競爭機制,減少中間環節,解決貨款拖欠,加強醫院采購行為監督以及實時公開信息等多種強有力措施,有效抑制了藥價虛高,讓藥價理性回歸;第三,促進行風建設。藥品將交易主體、交易價格、交易過程、交易結果等信息全部公開,所有交易在大眾的監督之下,真正實現陽光交易,有效遏制了藥品購銷中的腐敗等不正之風;第四,提升監管效率。物價部門可隨時監測藥品價格,藥監部門對每一筆交易藥品的流向、質量可隨時抽檢,監察部門可及時對交易違規行為進行監控;第五,推動全市醫改。藥交所破除以藥補醫的舊機制,促使醫院加強管理,促進完善補償機制,加大政府財政投入,有效保障醫療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第六,優化資源配置。藥交所積極發揮市場調節功能,醫藥產業通過競爭、優勝劣汰,最終有利于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有利于企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此外,藥交所還實現了五大規范:規范市場準入。嚴把準入關,確保合法企業、合格藥品進場交易,保證交易藥品為安全可靠;規范交易秩序。生產企業、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統一進入平臺采購,嚴格落實交易規則制度;規范交易價格。藥品交易入市價、掛牌價以及價格雙控制度得到有效落實,規范了全市交易價格;規范配送交收。實施會員誠信考核辦法,建立黑名單制和市場清退機制,切實提高了會員履約誠信度和服務質量;規范貨款結算。實現統一限時結算,解決了過去長期拖欠貨款情況。
“這種模式是革命性的,顛覆了傳統采購方式,讓醫藥交易越來越沐浴在陽光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葛延風調研時認為,重慶藥交所創建的交易模式,是我國醫改之路的風向標。國務院醫改辦副主任胡祖才調研時稱,重慶藥交所正在為國家醫改積累經驗,將對中國醫改之路產生深遠的影響。
引領市場
2015年交易額1000億元
“重慶藥交所基本藥物及醫療器械上線交易,在重慶藥交所的發展史上又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去年12月29日,在基本藥物及醫療器械電子掛牌交易鳴鑼開市儀式上,黃奇帆認為,全市基本藥物、醫療器械電子掛牌交易正式啟動,是重慶藥交所繼全國首創非基本藥物電子交易、探索藥品流通新機制一年多來,再次提檔升級,此舉創新再一次開全國先河。
黃奇帆表示,藥交所運行一年來,五大功能進一步彰顯。即統一采購,抑制藥品虛高價格,保障產品質量;減少中間環節,發揮反腐敗功能;通過發揮市場調節功能,使資源得到進一步優化配置;加快資金流動,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重慶打造內陸金融中心;推動重慶成為西部乃至全國的藥品生產基地,逐漸成為藥品交易高地。
更可喜的是,2011年9月中旬,交易所申報的“十二五”國家科技計劃現代服務業領域科技項目《藥品藥材電子商務服務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示范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部批準。
同時,市政府將交易所平臺建設列為“十二五”重大科技示范工程。
藥交所董事長劉高清表示,藥交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全國市場、一流水平的發展目標,進一步發力,加快推動發展,依托重慶云計算打造綜合性醫藥云電子交易公共服務平臺,真正實現藥交所成為全國藥品器械交易中心的目標。爭取到2015年,實現交易額達到1000億元。
接下來,藥交所將不斷深化和完善重慶模式,著力打造國內最優良的藥品流通環境和秩序。積極拓展市場,擴大交易輻射區域,力爭實現跨區域交易,在更高的平臺、更大的范圍進行探索實踐,為打造健康重慶、全國醫改積累豐富經驗。
同時,加強藥交所公共服務品牌建設,打造中國醫藥十佳專業網站———醫藥公信網,為交易各方和社會提供全方位的藥品器械交易信息服務。